近日,西安爱菊粮油“一带一路”供应链模式入选国家首批新型消费发展典型案例,成为响当当的中国品牌。
爱菊粮油的“一带一路”供应链模式,可以说是“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布局了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具体来讲,是以哈萨克斯坦园区为集结中心、新疆阿拉山口园区为中转分拨中心、西安国际港务区为集散中心的“三位一体”跨国大物流大加工体系。
爱菊集团的“三位一体”跨国大物流大加工体系图示
近日,华商报大风新闻“丝路对话”栏目,采访了深度参与过打通这条供应链的爱菊集团管理人员,以及常驻哈萨克斯坦园区及的工作人员,听听他们讲述企业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融进去、买回来,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丝路故事”。
受访者简介:
刘东萌 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
刘东萌(中)向参观者介绍AI局集团发展历程
芦培杰 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哈国办公室主任
芦培杰(后排左二)和同事去哈萨克斯坦当地学校发放助学物资
记者:首先感谢爱菊集团接受我们的采访。请问刘总,爱菊集团是在怎样的契机下开始打造这条“一带一路”供应链的?
刘东萌:中欧班列“长安号”开通后,打通了陕西向西开放,连接中亚的物流大通道。2015年,爱菊集团多次派人前往哈萨克斯坦调研,经过考察,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大,农产品产量大、品质好,于是考虑在哈萨克斯坦采购原粮。
2016年3月,中亚班列“长安号”首趟回程班列,就是搭载着爱菊粮油在哈萨克斯坦采购的2000吨油脂回来的。这也是哈萨克斯坦首次向中国内陆地区出口大宗商品。
之后,爱菊集团为了保证采购的粮源材料的稳定性、时效性,开始考虑在哈萨克斯坦建基地。当时哈萨克斯坦对中国企业在当地设厂、设园区是很欢迎的,有一些优惠政策。爱菊起初考虑在当地收购,也考虑过在当地建农场,但是经过多方调研后,爱菊创建了“订单农业”种植这样一个有效的办法。
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的厂区 受访者供图
记者: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开展的“订单农业”合作很有创意,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种方式?
刘东萌:选择“订单农业”种植的合作模式,一是与哈萨克斯坦当地的农场主不形成竞争,当地人好接受;另一个是企业按市场价格来定价,向当地农户付钱比较快,能给当地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和效益。
“订单农业”模式的的确确践行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打造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合作共赢理念。当地老百姓感觉企业帮助他们解决了“卖粮难”的问题、提高经济收入,他们很欢迎。对企业来讲,“订单农业”可以提前有效规划产品的品类和数量,是双方互利共赢的好事。截至目前,爱菊集团已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优质粮食订单种植基地150万亩,并将进一步扩大规模。
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的库房 受访者供图
记者:爱菊粮油“一带一路”供应链的另一个重要节点,是设在新疆阿拉山口的物流集结基地。这个基地是什么时候建立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刘东萌:2017年5月,爱菊集团开始在阿拉山口保税区建设物流集结基地,前期规模为10万吨面粉加工和10万吨仓容周转,今年又新上了20万吨饲料加工的项目。这个基地不仅能进行产品的精加工,还能进行物流的集散、分散,海外的粮源、饲料运到这里,经过加工之后可向全国、主要是西北地区铺设,能够节约物流成本。
记者:对于西安老百姓来说,在爱菊厨房购买馒头、面条是便捷的日常生活体验。在更大的层面上,爱菊集团的这条“一带一路”产业链给西安、陕西、甚至是国内带来了什么?
刘东萌:从主食厨房这个角度,爱菊主要做的是区域市场,而从原料粮油的角度,爱菊做的是国际大贸易。
爱菊打通的这条“一带一路”产业链,实际上是打造了一个跨国的全产业链条,从海外种植、收购、加工,有些运到国内来再进行精加工,然后再进行深加工,在我们的中央厨房把面粉、油料做成咱们陕西的美食,包括biangbiang面、馒头、包子、面条、预制菜等,从“粮”到“食”,完成了全产业链的过程。爱菊厨房的产品,很多原材料就是哈萨克斯坦的,老百姓实际上也享受到了“一带一路”给大家伙带来的实惠。
从更大的范围讲,爱菊从哈萨克斯坦采购回来的小麦,由国内很多不同厂商制成面粉,在全国各地都有销售,采购的油料产品制成的不同品牌食用油等产品,在国内的市场覆盖面也在扩大。
记者:除了把哈萨克斯坦的粮食买回来运回来,爱菊是否还计划卖给中亚国家什么商品?
刘东萌:未来爱菊集团计划把在哈萨克斯坦的业务品类扩大到畜牧业、农机、农技、田间管理,综合服务、海外仓等等。下一步规划在哈萨克斯坦的两个大城市阿斯塔纳和阿拉木图,建立类似消费卖场的综合体,设立陕西产品馆,把更多的中国、陕西、西安的特色产品和其他类的产品介绍给哈萨克斯坦当地人。
记者:芦培杰主任已经在爱菊集团的哈萨克斯坦园区工作了7年。请你介绍一下哈萨克斯坦园区的情况?
芦培杰:爱菊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设有收购公司、库房和加工厂,集团在当地有常驻员工十多名,还招收了当地雇员150多人。园区所处的位置有三个村庄,每个村庄大约七八百人,那里地广人稀,当地人比较淳朴、热情好客,如果有车在路边抛锚,当地人会主动帮忙。
气候方面,当地冬天比较漫长,从每年10月到次年4月都是冬天,气温最低可能达到-40℃。目前虽然已是春天,偶尔也会下雪,夏天最高气温也会达到30℃,但早晚温差较大,有些像“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饮食方面,当地人的饮食以肉食为主,主要是羊肉,面粉主要加工成面包或馕。蔬菜较少,而且价格比较高,西红柿的价格甚至能卖到约合人民币五、六十元一公斤。为了解决吃菜问题,园区的工作人员会采集鲜嫩的油菜苔、还会自己种植一些西葫芦、大葱等蔬菜。园区还常驻有一位中国厨师,能够为中国员工烹制符合咱们中国口味的餐食。
记者:据了解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也很热心公益事业,为当地捐资助学、捐建住房、扶贫助弱等已花费了超过80多万元。请你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芦培杰: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当地每年11月是老人节,园区会为驻地附近70岁以上的老人准备礼物,免费发放爱菊的米面油等产品;当地的学校开学时,爱菊会为贫困学生分发文具、书包等。在寒冷的冬天,附近学校的供暖设备发生故障向园区求助,园区也会第一时间派维修人员前往支援。
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建设的房屋 受访者供图
哈萨克斯坦正在进行移民迁移,将一些南哈萨克斯坦的居民迁居到北哈州,园区配合这项政策,为一些移民建设了房屋、还为他们提供工作。
由于在园区工作的薪资水平比当地平均工资水平高出15%左右,在园区工作很受当地人欢迎。和园区合作的当地农场主也有五六十人。爱菊的影像力不仅限于企业驻地,在整个哈萨克斯坦知名度也很高,可以说是响当当的。
记者:这次爱菊集团“一带一路”供应链模式入选国家首批新型消费发展典型案例,是咱们陕西唯一入选企业。关于企业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爱菊集团有什么要和我们分享?
刘东萌:海外投资实际上大家伙理念上要有个转变,企业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到海外,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实际情况,不能跟风,要对自己的生产经营管理有实际的促进作用。
第二点是,走出去一定要放低姿态,要化“走出去”为“融进去”,要尊重当地人的民俗、民族、宗教等等一些的习惯,要和当地打成一片。只有用这样一种平常的心态,真正的互利共赢这种心态去做,才可以。
第三点是对走出去的理解,过去很多人认为是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但实际上国际贸易讲的是互通,不一定非得把中国的产品卖出去,把更多的海外产品买回来、让中国老百姓得到实惠,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加强贸易往来当中很重要的一点。
第四点,走出去之后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要坚持,在海外投资要注意规避一些风险,以经济为纽带与当地交往。真正在海外投资是很辛苦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真正要想在海外长期发展,一定要打持久战。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李珊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