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王已熏:“陀”颖而出,“螺”地生根
株洲新闻网4月30日讯(记者 向胤蓉 通讯员 何杏)在浩瀚宇宙中的卫星里,在大洋深处的潜艇中,在空中翱翔的飞机里,在实验基地的仪器中都能有着光纤陀螺的身影,这一枚小小的光纤陀螺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株洲菲斯罗克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菲斯罗克”)研发中心副主任王已熏正是这些科技工作者的一员,近日,更是凭借永不停止旋转、勇攀科技高峰的“陀螺精神”,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王已熏工作中(记者 向胤蓉 摄)
学历不高却“陀”颖而出
日前,记者走进菲斯罗克,了解王已熏的人生轨迹和“陀螺精神”。
2008年,王已熏从九江职业技术学校应用电子专业毕业后,到北京从事一线电子调试员的工作。成为基层一线工人的这5年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接地气”的理论思维。
“我学历不高,却有幸接触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纤陀螺专业研究方向的老师,从而加入研发团队,进行专业技术学习创新。”王已熏表示。2013年-2018年,王已熏从一名基层技术工人成长为科研团队的一员,他工作勤恳、坚持学习、喜欢钻研,在踏实的工作中一步步实践,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为团队、行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18年,王已熏来到菲斯罗克,开启了他“陀”颖而出的技术创新之路。“有师长的指引,也有对行业技术的攻关渴望,所以我来到这里进行高精度光纤陀螺和精密级光纤陀螺等项目的研制工作。”王已熏说。
“光纤陀螺涉及光学、机械和控制算法等领域,对专业知识要求很高。”王已熏始终坚持努力学习、潜心钻研,攻克了大功率高稳定性宽谱光源噪声抑制技术、高精度光纤陀螺标度因数误差补偿技术、光纤陀螺小型化设计技术和复杂环境适应性精密级光纤陀螺综合设计技术等难题。
作为一个注重产研融合的科研人,他将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可持续的知识产出应用在技术实践里,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不断突破光纤陀螺领域技术壁垒,不断成长为一个专家型的创新人才。
王已熏曾获2021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著2项,2021年被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为“省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中层骨干人才”。
王已熏 (记者 向胤蓉 摄)
辗转几地却“螺”地生根
从江西会昌到九江,从北京“北漂”到湖南株洲,这漫漫的求学、科研之路,王已熏像陀螺一样永不停旋转,永不知疲倦。
2016年,菲斯罗克进驻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主要面向能源开发、信息传感等领域,从事惯性导航、运动测量与控制、光电子器件等产品研发制造与销售。2018年,王已熏加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主导的菲斯罗克技术团队,在株洲“螺”地生根,在光纤陀螺领域发光发热,谱写行业传奇。
什么是光纤陀螺?它是一种用于惯性导航的光纤传感器,具有自主纠偏、灵敏度高、寿命长、耐低温耐高温、不受电磁干扰等诸多优点,是迄今综合性能最好的惯性传感器之一。但由于起步较晚,中国的光纤陀螺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王已熏团队研制的精密级光纤陀螺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光纤陀螺在此领域的应用空白,开发的产品累计为企业创造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培养专业技术人员15名。
“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是热度高的行业越是被广泛关注,然而热度高的行业往往并不需要那么多人参与,有很多冷门的工作可以做,也需要做。”针对行业现状,王已熏希望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冷门的科研技术行业,为实施科技强国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谈及本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王已熏感言道:“我只是广大劳动群众的一份子,现实中还有很多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他们不爱表现,也不善表达,我只是有幸站在了聚光灯下,未来我将继续在学习中定位目标,在磨炼中瞄准方向,做好陀螺。”
科技兴则民族兴,这些敢为人先、矢志创新的科研技术人员,让中国的科技事业满天繁星,生生不息。
一审:向胤蓉
二审:刘姝琪
三审:徐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