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16年印刷近30亿份报纸,这个机组如何保持“零事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 郭容/图、视频
晚上11点,夜已深,在上报印务有限公司灵石厂的车间里,却是机声轰鸣,热火朝天,对于张亚骏和他所带领的西研4号机组来说,工作才刚刚开始,包括《青年报》在内的6个品类的报纸正在等待印刷。因为大多数报纸都是凌晨印刷,白天发行,这就注定了这个行业以夜班为主,白班为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去年,这支成立于2006年的机组获得了2022年上海企事业单位优秀班组展示活动“示范性案例”荣誉称号。16年来,他们累计印刷了近30亿份报纸,始终保持着安全生产“零事故”记录。这究竟是如何创造出来的?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来到现场一探究竟。
“4+4”睡眠模式背后是高度自律
俗话说,一日不睡,十日不醒。长期熬夜,让这个80后看上去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大一些。而为了在上夜班时可以保持最佳精神状态,自入行以来,张亚骏就一直保持着“4+4”的睡眠模式——早上下班回家睡4个小时;晚上上班之前睡4个小时。
张亚骏坦言,家人一开始是很难接受这个作息时间的,日子久了,他自己也找到了平衡点,譬如利用下午时间做些家务,弥补一下。但是为了保证上班前的4个小时睡眠时间,所以他基本上很少会和家人一起吃晚饭,往往是自己先扒拉几口后就先睡下了。虽然这样一来,损失了不少与家人互动的时间,但是在他看来,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踏踏实实地把它干好,而要干好的第一步,便是养足精神。
在入选西研4号机组之前,张亚骏已经在灵石厂积累了整整6年的工作经验,从捆扎打包到纸架供纸到版面,样样精通,最后,他定岗在版面,并在机组成立1年之后,从副组长升级到了组长。
“每天上班后先召开班前会;开机前检查设备;检查并安装印版;开印后对照出版说明核对版面信息;调整3条新闻纸带上共24个色组的套印和水墨平衡,确保它们在每分钟680米的速度下每两个色组轴向和径向的套印误差都不超过0.15毫米,同时色彩与原稿保持基本一致;在印刷机高速生产时不间断抽检报纸确保及时发现解决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印刷完成后马上清洁橡皮布为下一作业做准备;每天生产结束后全面保养设备,记录当天生产情况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将设备调整到最佳状态。”对于大家都很好奇的工作流程,张亚骏娓娓道来。
西研4号机组一共有6名组员,在纸架供纸、版面、捆扎打包3个工位上分工协作,正副组长则负责质量监督和处理突发事件。当记者问他这个6人机组累计印刷了近30亿份报纸,始终保持着安全生产“零事故”纪录的秘诀是什么?张亚骏表示,没有秘诀:“只有每天都按部就班,认真仔细,严格认真执行每项工作要求,杜绝麻痹大意,秉着印报无小事的理念,我想基本上就可以保证工作不出问题。另外,团结了才有力量,1年里我们有8个月是在做夜班,有时候组员们在一起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所以配合非常默契。”
每个班次走一万步原来是这么来的
聊到这里,张亚骏接到通知,所有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青年报》准备开印。于是,记者跟随他来到了印刷车间。
第一眼看到西研4号机,记者很震撼:这台2006年从日本引进的高速轮转机,长11米、高18.5米,共5层,每小时可生产45万对开全彩色报纸。“开机后的前5分钟还处于调试阶段,之后就会进入最佳状态,我们要做的就是确保之后都一直保持这个最佳状态,直到印刷结束。”张亚骏介绍道,“机器的运作速度很快,如果稍微开小差,发生了偏差没有及时纠正,那么就会造成比较大的损耗,所以我和副组长采取的是同时站在机器旁边进行抽样,而不是轮流,通过加大密度,减小间隙,从而更快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记者了解到,从接收版面文件到印刷完毕全部交付邮局投递,最多不超过3个小时,时效性极强。按照公司规定,每5分钟要抽样检查,而张亚骏将这个时间缩到了每2分钟,再加上与副组长齐上阵,实际的时间间隔更加短,在高度紧张的生产中确保安全出报。
说到问题,问题就来了。在头版上横向贯穿了一道红色条纹,目测有四五厘米宽。张亚骏赶紧叫停机器。原来由于墨辊和水辊的压力不吻合,影响了油墨传递,才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张亚骏二话不说,卷起袖子,戴上手套,爬上了印刷塔,根据压印娴熟地去一根一根地调试墨辊。作为一台已经“17岁高龄”的机器,这样的小毛小病已经是家常便饭,尤其是现在最近这样昼夜温差比较大的季节,热胀冷缩更加容易导致这类问题的发生,每每遇到这类突发事件,张亚骏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半个多小时后,他从印刷塔出来了,双手早已经被红墨染红,脸上如释重负。原来,每个印刷面的4个颜色各有9根不同用处的胶辊,而他每次的调准都要观察以及调节到6根胶辊。
难怪,一个夜班上下来,张亚骏的步数总是可以达到1万步以上:西研4号机共五层,他总是上上下下地来回跑,去查看每个环节的运行情况,对脑力和体力都是不小的挑战。也正是这些平凡又忙碌的环节,串联起了西研4号机组5900多个日夜班次,大家经受住了考验,交出了100分的答卷。
在对细节的把控中练就火眼金睛
和打印机一样,彩色印刷是采用减色法色彩原理,使用不同比例的黄、品红、青三原色再加上黑色共四色油墨来再现原稿的图文色彩。在红色里看出青色,在黄色里看到黑色;同样是黄色红色各占百分之五十,却可以一眼看出是黄色放在了红色印版还是红色放在了黄色印版,这些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的“特异功能”,张亚骏就有。
在调色操作台上,记者发现有一张被特地剪下来的《青年报》报头,对此,张亚骏解释说:“虽然大多数报纸的报头都是红色的,但是每种红又有细微的不同,就比如《青年报》的红色很特别,所以每次印刷我都会去比对一下。”虽然他视力很好,但是每次都是俯下身,几乎是趴在操作台上反复比对。
张亚骏告诉记者即便是同样克数的新闻纸,因为生产厂家的不同,各方面性能也会有所差异,如果没有做出调整,稍不留神就会出现断纸、套印不准等问题,导致需要返工;再比如不同品类报纸的厚度会有所不同,如果设置的捆扎打包机的参数不合适,就很可能会造成过度挤压的问题,影响品相……除了视觉,心细的他还会运用听觉和嗅觉来发现蛛丝马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很多时候,在版面上可能还没有显现出来,但是其实问题已经产生。比如,如果胶辊轴承出了问题,其实在机声中是可以听出异样的;鼻子如果闻到一股焦味,那多半就是胶辊出了问题……所以只要一上岗,就需要全身心投入。”张亚骏说。
== 问答 ==
青年报:这些年来,纸媒发生了许多变化,作为印报人,你有何感受?
张亚骏:作为印报人,始终要坚持由量变质的工作模式。厂里近期引进了屏幕打样、标准光源对稿台、高速自动套准、墨色预制、分光密度仪等新设备,都是配合现在报纸印刷要求所需的设备,与时俱进,才能不断进步。
青年报:听说去年公司新来了几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其中有2个被分配到了灵石厂,你也参与了带教工作,是吗?
张亚骏:是的。很高兴看到有更加年轻的一代投身到印刷事业中来。大家都毫无保留地去教新人各项操作技能和出色完成工作所需的工作心态,并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上以及生活上遇到的遗漏或是困难。
我想分享的是,做一行爱一行。尤其是做我们这个行当的,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 郭容/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下一篇:国企混改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