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韩梅
“8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围绕投资、贸易、金融、政府职能转变等重点领域,引进外商投资企业近4000家,推进了京津冀三地政策体系等领域协同,加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近日,在天津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副市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杨兵介绍,2015年4月21日,中国北方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今后,天津自贸试验区将不断拓展制度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开展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创新。
新闻发布会现场
天津市商务局局长、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剑楠介绍,2022年,天津自贸试验区外贸进出口额超2900亿元,同比增长7.9%;实际使用外资超22亿美元,同比增长3.8%。截至目前,天津自贸试验区已累计实施581项制度创新措施,向全国复制推广38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2022年,天津口岸出口整体通关时间0.57小时、进口整体通关时间34.3小时,分别位于全国各主要沿海省市第一、第四位。目前,自贸试验区正在谋划建设“国际贸易通关数据服务中新示范平台”,推动京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通关物流协同服务平台项目建设。
滨海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前苗介绍,截至2022年底,天津自贸试验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8.2万户,超过自贸试验区成立前3倍,税收收入由2015年的354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512亿元,年均增速超5%。
天津自贸试验区鸟瞰
2022年,天津自贸试验区承接北京重点项目超500个、注册资本超867亿元;建立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通办联动机制,共同推出179项“同事同标”事项;创新“津货分仓”模式,完成天津首单“保税专列+中欧班列”业务,畅通中蒙俄经济走廊,拓展国际物流线路;在新加坡设立“中新天津生态城自贸联动新加坡推广中心”;设立天津自贸试验区海外工程投资服务中心,获批建设自贸试验区国际商事审判庭,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商业保理发展势头强劲,落地全国首笔数字人民币保理业务等业务,率先试点商业保理服务跨境电商企业新模式,集聚保理企业近500家,总资产超过2500亿元;保税展示交易实现汽车零部件、经典车、冻品、文化艺术品和矿产品等多品类;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推进临床急需进口药品绿色通道试点,全国首个细胞生态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平台成功搭建。
赵前苗表示,下一步,天津自贸试验区将加快释放制度创新红利,着力提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嵌入度、贡献度,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扎实落地。
天津海关副关长刘辉介绍,8年来,天津海关牵头组织北京海关、石家庄海关,成立推动“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协同创新”领导小组,提出“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物料跨关区供应新模式”等联合创新意向;支持天津智慧港口建设,在全国率先实施“船边直提”和“抵港直装”改革并规模化应用;推进改革创新,助力天津口岸由“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刘辉表示,下一步,天津海关将继续开展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海关联合创新,实施创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海关自贸创新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助力天津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