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学院:以赛促育,培养创新人才
光明日报记者马跃华光明日报通讯员唐红波
近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2022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厦门理工学院在2018—2022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一名,这也是该校继2015—2019、2016—2020、2017—2021统计周期之后,第四次位居该榜单首位。
近年来,厦门理工学院“以赛促育”,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厦门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林进川表示,学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大学生学科竞赛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促进就业创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有机融合学科竞赛与教育教学
“在校大学生创业场地5000余平方米,建有创新创业实践基地83个,年均双创经费投入500余万元,选配双创导师96人,累计孵化学生双创团队700余个,注册公司113家,项目融资总额已过亿元。”厦门理工创新创业园主任苏凯新用一串“硬核”数据反映出学校对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的高度重视。
除了真金白银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厦门理工成立了由主要校领导牵头,多个职能部门和教辅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双创教育领导小组,以学科竞赛为抓手,赛教融合为着力点,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及多轮五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覆盖全体师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推动学科竞赛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
为了吸引更多师生参与竞赛项目,学校于2008年在全国新建本科高校中率先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现代工程训练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工程认知和实践教育,整合政府、企业、校友等各方资源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构建大工程综合训练体系。持续强化“一院一强赛”品牌意识,各学院专门开辟24小时开放式创新实验室,为参赛团队提供竞赛经费、训练场地、设备支持和项目辅导,精心组织各类重点赛事项目备战过程。
经过多年实践积累,学校先后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十三五”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全国高等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等。
主动瞄准创新前沿组织竞赛
“指导学生参赛是把握行业脉搏的重要机遇,是嫁接行业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学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谢彦麒认为,学科竞赛平台是政府、高校、企业共同搭建的年度交流盛会,作为“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资深指导老师之一,他自身就在多个行业协会兼职,对行业前沿的研究动向格外敏感。
不仅是理工类的竞赛项目,文经管类的学科竞赛同样不能“闭门造车”。厦门理工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潘福斌是学生口中的“金牌教练”和企业眼中的“常客”,近十年来,他直接带领和指导的学生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项目奖项就多达60余项,参赛学生达上千人次。
为了让课程教学无缝衔接就业岗位,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潘福斌通过与汉航集团、京东物流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课程等方式,邀请用人单位业务骨干进校给学生“开小灶”,联合申报创新创业项目、联合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参加过学科竞赛和实习实践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强,到公司后上手快留得住。”厦门汉航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郑炎煌介绍,公司到厦门理工招人时通常会跟双创导师“要人”,他们是企业值得信赖的“人才推手”。
以竞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只要学生有兴趣,我就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大力支持。”被学生亲切称为“车赛一哥”的老师周承仙10余年来专注于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项目,并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00余项。在周承仙眼里,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十分宝贵,为了给学生争取竞赛演练场地,他曾多次找院长、找校长、找企业协助解决难题,甚至在疫情防控期间和寒暑假,发动亲朋好友帮学生找实习实训场所,无论课内课外,只要学生请教,他都尽力帮忙。
“学校的学科竞赛风气非常浓,跟同学、舍友紧张备赛,熬夜编程,一同奔波赛场、挥洒汗水,一同举起奖杯开怀大笑的经历是我大学里最美好的青春记忆。”来自2020级自动化2班的方志鹏告诉记者,他已经斩获了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信标组全国一等奖、2022RoboCom机器人开发者大赛全国一等奖等多个奖项,是学科竞赛带给他强大的自信心和珍贵的师生情谊,“一赛胜读三年书,学科竞赛激发了我无限的创造力和潜能”。
厦门理工学院校长朱文章介绍,为了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特别注重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和本校以自强、改革、实干、卓越为主要特征的“蜂巢精神”,并以具体项目为载体传承这些宝贵精神。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20日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