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迁至美国前,创始人张忠谋曾放言称:“就算给中国10万亿美元,他们也造不出一颗芯片”,但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却回怼道:芯片不是神造的,而是人造的。在这颗小小的芯片背后,究竟有多少风云涌动呢?
台积电乘风而起
张忠谋1931年出生于浙江省,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时代,他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头脑,18岁的他考入了美国哈佛,此后又转学到了麻省理工,毕业后凭借着优秀的履历,成为了半导体行业中知名企业德州仪器的部门总经理。
在德州仪器沉淀了20年后,他决定自行创业,于是在台湾地区创立了台积电。1987年趁着芯片产业迁移的东风,半导体行业进行了一次野蛮生长,而台积电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家专业集成电路代工厂。
1997年,日后被称为“国产芯片之父”的张汝京离开了德州仪器,退休后的他凭着积累的丰富经验,成立了属于自己的世大半导体,并且只用了3年时间,就成了台湾地区排名第三的半导体企业,不过此时张忠谋却提出了收购的意向,张汝京对此没有意见,但他只有一个要求:把半导体工厂建到大陆去。
在收购前张忠谋对此没有反对,但在收购完成后,张忠谋却绝口不提这件事,这让张汝京感到异常心寒,于是放弃了自己手中的股票,带着家人回到大陆创办了国内知名的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
而张忠谋也因此遭到非议,但对于他的事业却没有多少影响,台积电继续飞速发展,并成为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芯片制造厂。
台积电向美迁移
相比于一心向国的张汝京,张忠谋虽然嘴上自称中国人,而且表示自己的心会跟着祖国,但他却是一个纯粹的商人。在台积电意气风发时,面对美国对他抛出的橄榄枝,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接受。
因为中国科技的发展,美国对于中国开始越发忌惮,于是从各种角度试图压下的中国发展势头,作为现代工业核心的芯片行业自然是它关注的重点。
而美国选择的手段,除了强硬地进行制裁外,还动用各种手段釜底抽薪,不仅颁布禁令限制ASML对中出口光刻机,还向台积电发出了热烈的邀请,还许下了各种优惠。
美国要求台积电把投资金额一口气提高到400亿,并且升级生产技术,把5nm升级为3nm制程,而在最后美国领导人提到,这是为了构筑新的半导体供应链。2022年12月6日,台积电在美国工厂举办了搬迁仪式,从此台积电就落入了美国境内。
然而在台积电等一众相关企业落户之后,美国却立刻露出了獠牙,要求他们提供各自的机密数据,当然这并不是没有补偿,美国专门提供了对芯片行业的福利政策,只不过政策由本土企业首先享受。
在台积电开始进行生产后,美国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示如果想要补贴,那就必须和美国进行利润分享,同时还要承诺10年之内,在中国的厂区要控制规模,成熟工艺不可以超过10%,先进工艺不可超5%。
面对这样的要求,原本所有人都以为台积电会硬着头皮接受,但后续有报道称:台积电表示无法接受新增条款,将来或许会放弃补贴,同时3nm制程的订单过多,未来的营收预估十分乐观。
不过在台积电与美国勾心斗角时,属于中国的芯片领域,也有不少研究者在默默耕耘。
中国人的中国芯
2023年4月20日,被称为“龙芯之母”的科学家黄令仪,因为疾病不幸离世。虽然有不少人都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她对祖国的贡献却毋庸置疑。
黄令仪少年时就以出色的成绩,被学校派去了清华的半导体专业进修,在学习结束后,她一边为母校反哺知识,一边埋头进行实验。虽然当时的研究环境十分简陋,但她还是和同志们,捣鼓出了半导体二极管。
1965年黄令仪加入了“两弹一星”下的附属项目,而她所在的小组,专门负责解决芯片问题。虽然是白手起家,但经过他们的夜以继日地实验研究,还是成功地弄出了半导体三极管。
随后国家准备进军大型计算机领域,而芯片作为其中的核心,自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过在他们的研究刚有起色时,财政上却后劲不足,项目也因为经费不足被迫中止。
2001年本该退休的黄令仪加入了龙芯研发团队,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她的精气神却依旧昂扬,次年就和同事们研发出了“龙芯一号”,虽然在性能上和国际水准相差甚远,但却真正做到了从0到1的突破。
在后来的数十年里,她和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研究,龙芯也从一号,渐渐进化到了如今的3号,即便是已经到了80岁高龄,也依旧站在研究的第一线。也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黄令仪这样的研究者,中国的芯片才得以随着北斗卫星,一齐升上了夜空。
中国始终未放弃
在芯片研究领域一路前进时,研究者们也没有放弃对光刻机的追求,光刻机作为制造芯片的关键设备,如果自己手中没有相关技术,那么整个芯片行业的发展就会始终受制于人。
因此为了把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对光刻机的研发一直都在投入资金,而在这期间,相关的成果也是捷报连连,甚至连行业垄断者ASML都曾感叹过,称中国自研光刻机正在破坏市场。
而面对这种局面,他们多次对禁令提出抗议,并且试图用订单打断国产机的研发进程,足以看出其忌惮。一些网友对此吐槽说,上一个被中国这样重视的行业,似乎还是价格一落千丈的盾构机。
虽然我国的相关领域发展水平和领先者相比,都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中国的研究者们从未放弃,一直在努力追逐甚至是超越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