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经济学笔记:经济衰退了吗?楼市病了吗?能抄底吗?
全文4000字,看完需3-4分钟。
巨匠爱因斯坦在《自传随笔》中写道:“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系列源自好奇的旅程。”
事实上,经济学也是。
假如一百年以后我们再来评价经济学各流派的贡献,赢家其实根本不来自经济学,而是生物学、人类学——人类社会到哪里离不开演化,进化论才是大赢家。
正如查尔斯·达尔文 (Charles Darwin) 曾说过的:“(指生命世界) 以如此简单的形式开始,从古至今,已演变出各式如此美丽、如此奇妙的物种,而现在演变仍然在继续。”
今天我们来谈楼市三个月来的演变,拐点已现。
一、 基本盘
评价一个人,看人品。家里对老婆不好,对老妈不好,外面再牛,都是演戏。
评价一个运动员,看基本功。优秀的世界冠军,都是苦练+天赋。邓亚萍说过,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对手知道,三天不练观众都知道。
我们楼市的基本面是什么?
拿数据说话。
首先是城市固定资产投入。
按经济学的经验逻辑,一个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每年不应超过25%,最多不应超过60%。
目前来看,中国大陆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房地产投资连续多年占GDP 60%以上的有5个,占40%以上的有16个,显然偏高。过去二十年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其实就是一个人口聚集并房产化的过程。
中国每个省的“城市化”,可以简化为省会城市“大都市化”,大体上按发展规律“一二三四”的逻辑:
省会城市往往占有这个省土地面积的10%不到,一般是5%-10%;
人口一般会等于这个省总人口的20%;
GDP有可能达到这个省总GDP的30%;
服务业,不论是学校、医院、文化等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还是金融、商业、旅游等市场化的服务业,一般会占到这个省总量的40%。
资源累积,基础设施改善,吸引人口大量聚集,吸引产业更新换代,腾笼换鸟,税收结构调整,然后进一步吸纳资源,投资基础建设,如此循环。
2022年的数据,省会城市里有一批已经过了1000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比如郑州、济南、杭州、南京、合肥、武汉、成都、西安,有些还在向1500万、2000万发展。
过去十几年的发展方式,被房地产绑架也好、土地财政也好,是客观事实。中国经济需要停下来、慢下来,检讨这块的得失。我认为这很重要。
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绑架了国民经济发展,成为稳增长的“撒手锏”,大家都这么抓,比重越抓越高,失衡就会越来越重。美国的死穴是股市,中国的死穴是楼市。
一方面,房地产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但另外一方面,也变成了制造业脱实就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我们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中国经济、中国城市不能那么依赖房地产了。
往后看,房产发展的趋势总量是逐步在收缩的,政府本身就要主动地转轨,在制造业里面找税收,在新兴服务业中找效益,那就很好。
通过这样一个转轨过程,如果到了十年以后,房地产只占整个中国贷款资源的四分之一了,政府的财政中房地产只占15%了。这个时候,可能整个中国经济会更加的欣欣向荣。
二、 做局
房地产是一个非常大的局。
这个局,里面产生了不少赢家。
地方主导官员,任期(通常是5年)内收到效果,卖地造楼、盖商业中心,最容易见到效果,谁不心动?
房产商,赚得杯满钵满。
建筑业、城市修建业,层层外包,养活了一大堆经理人、中介人、关系人和供应链。材料业,主料包括钢材、水泥兴旺发达,辅料连同沙(大产业)、石材(大产业,水很深)等诸多周边,一同鸡犬升天。
老百姓,看起来也是有好处的:政府有钱了,道路拓宽,修建地铁(常有的动作,一修房产价格肯定上涨),改建绿地、公园,环境变好了。
动拆迁户,笑嘻嘻收下政策红利。城中村改造,掌握土地资源的村委书记,成了隐豪,还培养了一大批没有技能、无所事事的百万元户、千万元户。
很多城市,流传着黑道的游戏规则:凡是动拆迁拿到款的,名单会迅速泄漏,便有社会人盯上,赌博、嫖娼、高利贷等等杀猪盘,循序展开。
房产黄金二十年,他们都在风光无限。现在呢?
作家冯唐说,有不少人踏在风口上,站在好位置上,未来都会跌落。
这个“文化流氓”又说,你可以不屠龙,但不可以不磨剑。
事实是,2009年,冯唐掏出所有积蓄,在北京买了个四合院,身边朋友都嘲笑他“脑袋生锈”,当时房子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价。几年后,300平的四合院飞涨到1亿,旁人都闭嘴了。
投资占GDP比重太大,就会不可持续。有些城市因为房子造得很多,基础设施、实体经济、工商产业没跟进,出现“空城”、“鬼城”。疫情期间,还出现一个新词:睡城。
我所在的上市公司,在疫情前想赌一轮房地产。我在全国看地,安徽走得频繁。合肥房产起来快,跟合肥市投资产业(几个大产业相继落户)思路有关系。
阜阳市,三线城市,万达都进去,标志性商品房卖到1.7万/平米,还抢着买,令我这个上海房产买家都看不懂——凭什么开这个价,当地人均工资收入只有4000-5000元/月;又凭什么接得起这个盘,说明很多人有钱,消费得起,而他们收入不反映在当地。
宣城市,三四线城市,白天车水马龙,道路干净,楼房林立,看起来非常不错。晚上查一下“开灯率”,漂亮的小区,灯火星星点点,大片大片漆黑。说明楼房空置率高,楼市存量巨大,无法出货,形成“堰塞湖”效应。
肯定有人质疑我,你只是说了两个单点,不能反映全局。
我的理由是“第一性定律”,也称“奥卡姆剃刀原理”。能出简单结论,不用复杂推理。
万科郁亮内部会议上说,未来全国房地产供应量将从17万平米,下降到10万平米/年,供应量压缩四成。为什么?因为造出来,也卖不掉。
房产中介,也是很好的“晴雨表”。这个端口反映出没有成交量。看得多,出手买的少,手上有全额(100%房款)、足额现金(80%房款)的买房人更少。
手上有钱的,已经买了,也买够了;想买房的,又手上没钱。
三、 房收比
即房价与收入比,房价除以一年的全部收入。
很关键、也是很敏感、也是很透明看楼市的一个指标。
正常情况下,一个家庭用于买房的支出最好不要超过月收入的六分之一,超过了就会影响正常生活。按每个人一生工作40年左右时间算,“6-7年的家庭年收入买一套房”是合理的。
有人跟我杠,说中国房价还能高,还能更高,还应更高,你看纽约房子比上海还贵,伦敦海德公园的房价也比上海高。
咋不说纽约上东区和威尼斯的房价,中国房价还能涨到月球去喽。
不看人家伦敦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高出上海几倍啊。就均价而言,伦敦房收比还是在10年以内,总体可控。
而我们高得离谱——京沪深三大房奴聚集地,房收比高到40年左右,沿海地区的热点城市到了三十几倍,20多个二线城市也在25年左右。房价蹭蹭见涨,工资原地踏步,房收比世界最高,买房者痛苦指数为之颤抖!
政府心里很清楚。
可中国M2货币超发了不知多少倍,要不是房地产在吸纳,早就酿成不可测的后果了。所以,从中长期看,房奴的痛苦会延续。40岁的中产阶级,上有老下有小,各种贷款,禁不起一点闪失。
美国、欧洲,房收比一般是4-5倍,差一点的8-10倍。中产阶级夫妻两个努努力,10-12年内还完车贷、房贷,很常见。一般家里2个小孩,2台车,一条狗,周末出去野营,全年两次度假,幸福指数明显高。
而中国,年轻一代没有经济能力给家庭带来稳定,于是不恋爱,恋爱了不结婚,结婚了不生孩子,年纪轻轻,猫狗双全。这样发展下去,不仅精神上虚无、躺平、摆烂,影响社会全体心态,不出20年就会酝酿大的人口结构危机。
房价要背负主要的社会责任。
银行前一段推出政策,房贷还款年龄延长至70周岁。这在银行中称为“次级贷款”,就是放款门槛变低,让不具备贷款资格的人拿到贷款。“祖父贷”,然后是“子孙贷”,最后是“接力贷”。
浓浓的房地美、房利美(美国房贷商,美国次贷危机两大主角)味道啊。如果还贷不力,儿子接着还,孙子接着还。这不就是美国次贷的序幕吗?
这样的货币投放逻辑低级且混乱。它只能用在房价涨的周期,房价波动盘整,不断下探,次级贷款者无力还款,就会踏上违约的雷。
四、 抛售
我们正在面临史无前例的抛售潮。综合内外形势,堰塞的房产正从“不动产”,变成“动产”。
房产新政、融资12条刚出,深圳一个月内在售房源同比多近四成,广州周挂牌量突破13万套,一年内挂牌量猛增30%。杭州的房产抛盘约为20万套,二手房大约占到30%。
全国楼市看上海,此间心态最稳。从去年11月开始,上海二手房成交量达到1.2万套,数据夸张,挂牌总量却一直维持在8万套。
沪上高端房产“抗跌王”,一为“汤臣一品”,二为新天地板块的“翠湖天地”。中介数据显示,“翠湖天地”抛盘大增,挂牌率达到7%左右,价格比去年下跌1成以上。只要有诚意,价格都可谈,基本能砍下3%-4%,那就是100多万啦。
核心位置的价格都在动摇,遑论其他地区。
过去豪宅卖方都是做低合同价格,现在都要按照常纳税,因为要带去海外结汇,你懂得。
从租房价格看卖房,上海也很有分析价值。两年城市整顿,上海流失中低收入者300-400万人。现在,租房投资回收年限大都在10年以上,本大利微。租赁市场反射到买房市场也是一样。
成都是西部的房产交易中心。月成交已经逼近2万套,可存量只比上月少了1000多套,说明卖方实力也很强大,有足够抛售房源入市。
未来1-2年楼市有没有逢低入市的机会?有,但不一定你接得住。
抄底的条件:
1、 资金:你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即房款的50%以上现金储备。没有这个规模量,你和好房子无缘,要卖方降价,就看你的诚意,款项不到位,没人信你。
2、 地段:核心地块的房产抗跌性,有条件值得购入。周边地块也要看位置。
3、 房龄:高龄房产(20年房龄以上)就不要考虑了,房型比较差。为了日后方便,选择低房龄的房产下手。
4、 学区房:有孩子或准备要孩子的一定要选。学政新规下来,划片区还是看学区名额,回避不了学区房概念板块。
穷or富,到底差在哪里?
认清自己的对手是谁,很重要。
剥削你的是资本,是权力,还是形势。
这句话不仅是楼市,很多地方都能用到。
留在记忆里,存在心海里,刻在教训上。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