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数据出了,透露出哪些经济变化
物价问题牵动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折射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一季度中国经济数据显示,多项经济数据超出预期,中国经济迎来“开门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为此,光明网围绕“物价增长”这一话题,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洪愧,谈谈物价数据折射出的经济变化以及对群众生活的影响。
问: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了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这一季度物价涨幅如何,哪类商品涨幅回落比较突出?哪类商品价格比较稳定?
刘洪愧:总体来看,第一季度消费者物价水平稳中有升,CPI同比上涨1.3%。逐月来看,物价同比涨幅逐步回落,绝大部分的商品价格环比呈现负增长态势。
就具体商品来看,食品烟酒的价格涨幅较为明显。第一季度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7%,其中鲜果价格涨幅达到11.0%,鸡蛋、禽肉类和食用油价格分别上涨8.1%、7.3%和6.2%,因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因素影响,猪肉价格同比上涨8.5%。羊肉和鲜菜价格分别下降3.5%和2.9%。同时,疫情强化了居民的医疗保健意识,对相关产品的消费增加,其中中药的价格上涨较为明显,第一季度涨幅达到4.0%,而西药价格基本稳定,仅上涨0.4%。
随着疫情趋于稳定,居民出行需求也持续恢复,对旅游服务的消费增加,相关服务的价格上升较为明显。第一季度飞机票、旅游、交通工具租赁费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上涨30.6%、6.5%、4.2%和3.5%。而家庭服务、教育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价格则保持稳定,分别上涨1.3%、1.2%和1.0%。景点门票、租赁房房租和通信服务价格分别下降0.7%、0.5%和0.2%。
问: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折射出哪些信号?未来的物价走势又会如何?
刘洪愧:第一季度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并开始企稳回升。从供给侧来看,工业消费品价格稳定,表明企业生产活动基本稳定,供给充足。从需求侧看,机票、旅游、宾馆住宿价格的上涨反映出疫情稳定后社会流动增强和社会活动明显增多,特别是跨地区的社会流动得到明显恢复,有利于第二季度的经济持续回暖。
但也要注意到,3月份CPI环比下降0.3%,PPI同比下降2.5%,表明居民消费动力仍然不足,企业扩大生产的意愿也较低,当前经济增长仍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展望未来特别是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随着居民收入预期得到恢复,消费意愿会逐步回升,预计消费者物价会保持稳中有升趋势。其中,食品烟酒类消费品的供给会更加充足,价格将趋于稳定。交通、住宿、旅游等服务类商品的价格将逐步稳定,但可能仍继续小幅上涨。其他如医疗、家庭、教育、文化等高端服务的需求也会增长,价格可能上升。
问:居民消费情况有什么新的变化吗,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刘洪愧:居民消费方面的新变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居民的消费意愿普遍增强;二是医疗保健意识明显增强,对医疗服务和药品(特别是中药)的需求显著增加;三是在疫情稳定后,服务型消费明显改善,特别是居民的出行意愿比较强烈,旅游及相关服务的消费明显增加。
第一季度居民消费新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疫情稳定后居民对未来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的预期逐步恢复,消费的信心明显增强;二是疫情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对自己身体健康领域的投资,医疗保健预防意识更加强烈;三是人们跨地区出行和旅游的需求得到彻底释放,甚至出现“报复性旅游”。
问:为了做好保供稳价工作、促进居民消费,后期政策应向哪些方面集中发力?
刘洪愧:在需求侧,要看到居民消费增长的动力还不是特别强劲,3月份CPI环比下降,未来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扩大消费。短期来看,一是继续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如降低存贷款利率,增加货币供给。二是加大财政支出力度,针对低收入居民可发放定向补贴,扩大政府消费券的力度、范围和消费场景。三是加强市场监管,控制食品烟酒等基本生活类产品的价格涨幅。长期来看,不仅要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就业水平,稳定其基本消费能力,还要引导中等收入群体提高消费水平,为高收入群体提供更多消费场景和选择,发挥再分配政策在调节收入差距中的作用。
在供给侧,要加大对小型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的政策支持,减轻相应税收负担,以促进就业目标为主;对疫情期间受冲击严重的行业进行扶持,采用减税延税等措施,以恢复生产目标为主;加强对金融产业的监管,保障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问:物价上涨都与哪些深层原因有关,我国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进行应对?
刘洪愧:物价上涨的深层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供给不足,这主要涉及食品、药品和少部分工业制成品。特别是蔬菜、水果、烟酒这些容易受到季节和天气等原因影响而出现临时性供给不足的品类。药品和少部分工业制成品也可能因为短时间的需求大幅增长而出现供给不足。
二是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这主要涉及高端高品质消费品。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高端高品质的制成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供给无法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导致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
三是货币因素和国际因素导致的物价上涨。一段时间的货币供给过多将引起通货膨胀,特别是引起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进而会传导到下游消费品,引起物价上涨。此外,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原油、大豆、能源价格的上涨也会增加生产端的成本,造成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
针对不同商品的物价上涨,我国要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例如,针对食品药品的物价上涨,要进一步增加供给,建立国家储备制度来平滑物价。针对需求和供给不匹配问题,要引导企业及时跟进消费者最新需求,提供更加高质量的产品。针对货币因素造成的物价上涨,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和可预期。针对大宗商品上涨问题,需要及时预防,国家层面可增加相关产品的供给。(光明网记者王晓秋采访整理)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