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产创新药获批上市,但部分回报低于预期,让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投资产生了一些悲观情绪。
近日,在第三届红杉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峰会上,清华大学药学院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院长杨悦表示,生物医药行业的寒冬只是短期现象,从长远看,生物医药行业属于永远的朝阳产业,同时也是我国战略性产业以及优先发展的产业。
在杨悦看来,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以来,我国的创新药蓬勃发展,改变了以往以仿制药为主的研发和产业发展的逻辑,向着原始创新的方向发展。她认为,目前药品审评审批政策还有改革空间,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创新药市场独占期以及医保谈判政策变化,这些会激发新的医药投资热潮。
受益于药品审评审批改革,十年来,我国累计批准上市新药数量占到全球15%,本土企业在研新药管线占全球的33%,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然而,伴随着新药上市增加,新药的回报问题愈发得到重视。
药品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的特点。根据历史数据分析,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至少需要耗费10年时间,以及10亿美元的投入。药品在历经“九死一生”研发后上市,如不能获得高额回报的话,就难以吸引资本再度投资行业,这也会间接影响到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
杨悦表示,从投资角度看,评估创新药价值的逻辑,主要看药品累积净现值(各年度净现金流量的合计)。当药品还处在研发阶段时,其累计净现值是负数,且随着研发周期越长,负值会越来越大。药品一旦上市后,逐渐迎来收获期,其累计净现值负值减少。当超过零界点以后,就代表开始盈利了,但不是所有药品都能实现盈利,影响创新药投资回报的,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临床试验,这涉及到研发投资多少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上市后的市场独占期,这又关系到投资收回问题。
杨悦表示,当前我国的临床试验管理还在规范中,包括如何界定药品临床价值,是同类首创(first-in-class),还是同类最佳(best -in-class),或者是其他,政策制定有待完善,界定药品临床价值,也关系到后续药品定价。另外,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创新药市场独占期以及医保谈判政策变化。
药品市场独占期可以视作针对药品上市后有关销售市场的明确规定。对企业而言,它有效地降低了仿制药出现的可能性,可以推动研发新药的动力。如何给予创新药一定的市场独占期,相关的政策已在酝酿中。2022年5月,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已提出了罕见病、儿科用药等给予市场独占期规定。
“药品市场独占期政策的制定值得期待,一旦‘独占期’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会对创新药产业发展或创新药的研发产生第二次重要的再激励。”杨悦认为。
与此同时,杨悦建议,应该完善创新药医保谈判定价逻辑,虽说当前创新药进入医保速度在加快,但一经谈判,价格可能很快就下去,相当于药品“独占期”提前到来,反而不利于药品获得合理回报。目前需要重视医保谈判支付标准对创新药国际化的影响,同时建立基于临床价值的创新支付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