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金融出版社】
资产证券化是现代金融领域最重要的创新之一。作为联通信贷市场、货币市场与资产市场的重要工具,资产证券化在提高资产流动性、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优化信贷结构和金融资源配置、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以及丰富投资品种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市场参与方的高度认同。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于2005年正式起步,但2009年之后,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出于审慎考虑,试点一度处于停滞状态,直至2012年下半年,试点再次启动并呈快速发展态势。2015年之后,发行制度改革带来的发行周期缩短、发行效率提升,叠加完善信息披露、扩大投资者范围等举措,信贷资产证券化进入常规化发展阶段。2015—2021年,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年度发行规模从4000亿元增长到8800多亿元;2021年末,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存量规模已超过1.75万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二级市场也逐步成熟,交易量和交易笔数持续较快增长,2021年优先级证券换手率超过54%,次级证券换手率接近8%。在重启的十年间,秉持着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成功探索了一条“监管先行、先设计后试点并随着认识深化不断完善监管、扩大试点”的发展路径,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发行规模显著扩容,发起机构类型和基础资产种类日益丰富,发行管理机制和信息披露制度日益完善,市场各参与方日益成熟。
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深化发展,基础资产和交易结构创新不断,产品日益复杂,如何正确理解和识别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风险及其特征就更加重要。与信用债相比,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存在以下特殊性:第一,信用债的主要风险是特定主体的信用风险,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除面临单一基础资产的违约风险外,资产集中度、资产违约相关性、违约资产回收情况等都会引起资产池现金流的变化,进而可能影响对投资人的偿付。第二除基础资产外,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结构和包括发起机构、资产服务机构和资金保管机构等在内的重要参与方也会影响证券的及时足额偿付。第三,受基础资产早偿和交易结构设计影响,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投资人承担不同程度的早偿风险,债券到期期限通常是变化的。因此,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应该采用与信用债不同的信用分析框架。在综合考虑资产证券化的原理和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基础资产—交易结构—现金流分析—主要风险—重要参与方”这一分析框架,层层递进,剖析风险。
全书共十二章,前四章偏重理论:第一章介绍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知识以及欧美、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第二章拆解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主要风险及来源,并引出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分析框架,即按照“基础资产—交易结构—现金流分析—主要风险—重要参与方”,首先基于基础资产的违约特征构建基础资产违约模型或其他量化分析模型,并基于交易结构安排编写现金流模型,接下来结合违约模型和现金流模型得到模型分析结果,最后分析交易的主要风险及缓释措施、重要参与机构履约能力等因素,综合评价产品信用状况。考虑到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类型界定比较清晰、交易结构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为减少后续各章节内容的重复,本书将量化分析模型和典型交易结构这两部分内容统一放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介绍。
第五章至第十二章偏重实务,针对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中的主要基础资产细分类型展开分析。基础资产是信用分析的起点,也是本书分析框架着重讲述的部分。每一章中,我们都将先介绍该类基础资产及相关市场的发展情况,然后介绍这类基础资产的特征及其风险特征。之后,各章介绍了针对该类基础资产证券化产品开展尽职调查时的要点,旨在帮助读者了解面对该类产品应收集哪些资料以及如何解读其中所包含的信息。最后,我们将结合一个具体案例,说明如何应用“基础资产—交易结构—现金流分析—主要风险—重要参与方”的分析框架进行信用分析。每章的结尾我们还将列出一些常见问题与回答(Q&A)。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处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阶段。适逢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十年之际,我们将这些年在信贷资产证券化领域的思考整理成书,一是希望填补目前在资产证券化领域尚无系统讲授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分析的著作的空白,二是希望能够对金融工作者在新发展阶段探索如何更好地运用信贷资产证券化支持实体经济有所裨益。书中错漏不足之处,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文来自【中国金融出版社】,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