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广电·回澜听涛·5月23日讯】
最近,青岛针对“蓝色引擎”,开展了高规格高频次调研观摩。
5月22日,青岛市领导先后到胶州市、西海岸新区实地调研,走访了相关海洋科研机构和企业——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调研项目覆盖海洋科研成果转化、海洋种业和超大型海洋工程装备。
就在四天前,青岛组织全市海洋重点项目观摩活动,对4个区(市)5个海洋重点项目进行了实地观摩。
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转化中心项目、中海油流花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项目同样出现在观摩名单中,此外,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科技中心项目、712所船用大型特种电机二期项目、海大生物产业园项目,也皆是对海洋产业发展具有支撑性、引领性和示范性的“高精尖”重量级项目。
712所船用大型特种电机二期项目 图片来源:蓝色青岛
高规格、高频次的密集调研观摩,足见青岛驱动蓝色经济驶向纵深的决心和时不我待的迫切。
3月初,青岛公布了2022年海洋GDP——总量超过5000亿元,实现7.5%左右的增长,占全市GDP比重超30%。不仅继续领跑省内,且稳居沿海同类城市首位;
紧接着4月,《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服务新格局凝心聚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工作图谱(2022-2026年)》对外发布,将所涉关键指标进一步拉升:到2026年,海洋GDP突破6400亿元,占GDP比重达33%左右,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8%左右。
着眼发展目标,从市级层面频频调研的重点领域不难发现,青岛持续推动海洋高质量发展的解题思路:
做强长板——紧抓既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催动海洋产业结构加速升级;补足短板——巩固基础研究比较优势,提升科研成果与产业匹配度。
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海洋发展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No.1
产业势能加速“蓝色”新动能
总量超5000亿元,经略海洋排头兵青岛蓝色GDP背后有着坚实的产业支撑。
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门类中的27个行业在青岛都有布局,尤以现代海洋渔业、船舶海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优势明显,此番密集调研观摩的海洋重量级项目也都与优势产业相关:
全球第一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即位于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负责建设的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内,2021年、2022年相继实现全球首次虹鳟、大西洋鲑低纬度深海规模化养殖;
由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建造、国内自主研发设计的首座流花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代表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将打破国外公司对该类型FPSO在设计、建造方面长期形成的垄断地位;
图片来源:蓝色青岛
海大生物产业园项目则是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优质“精选”,其生产的SEA-D30、APAA等海洋生物刺激素产品均属全球首创,技术水平国际领先。规模生产后,将成为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又一新高地……
图片来源:蓝色青岛
作为多学科融合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最佳催化剂,大项目、好项目正在成为青岛聚力锻造“蓝色引擎”的主抓手。截至目前,青岛2023年总投资2021.88亿元的90个海洋领域重点项目中已有76个开工建设,拉动全市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增长达5.9%。
从海洋产业的区域分布来看,青岛蓝色经济带配置也相对均衡:垦利6-1油田开发项目正全速推进,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国家深海基地项目通过竣工验收,上海电气风电装备产业园加快建设……
与海洋相关的科研、项目、产业在各个区市、功能区互补互鉴,已初步形成西海岸新区和蓝谷“双核”引领,胶州湾、崂山湾-鳌山湾湾区联动的海洋版图。
西海岸新区的海洋动能,“大”的特点尤为显著,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海藻加工基地、国内唯一国家级海洋药物中试基地、全球最大40万吨新型矿砂船……大体量有大贡献,西海岸新区贡献了青岛近40%的海洋GDP。
而另一动力核蓝谷,除引以为傲的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也是青岛乃至国内的海洋创新高地——
累计汇聚了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山大青岛校区、北航科教新城等“国字号”科研机构、高校院所50余家,各类科技创新平台70余个。人才、科研资源高度集中,持续助燃蓝色经济发展态势。
No.2
科研,蓝色引擎的最大驱动力
海洋经济发展,首先要靠科技。
青岛两次高规格调研观摩,都同时选择了依托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建设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转化中心项目,就是盯紧了“科研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题眼。
目前,项目已有54项专利技术和26项专有技术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方式在青岛转化落地,且实现了海洋声学释放器、水声通讯机、大气气溶胶激光雷达等10余种海洋仪器设备的国产化,将我国海洋仪器国产化率由原来的22%提高到30%,进一步强化了青岛在领域内的领先地位。
在4月份发布的《202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中,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力量、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也被频频提及。
如,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青岛交付运营,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实现零的突破,并于今年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一类新药“注射用BG136”,是青岛自主研发的国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是我国“蓝色药库”开发的又一实质性进展;
崂山实验室挂牌成立,更成为青岛海洋领域基础研究一骑绝尘的标志……
图片来源:科创崂山
这些极具引领性、突破性和创新性的成果转化、技术攻坚,是更高质量、更有科技含量的动力之源,也是青岛落实国家使命嘱托、建设引领性海洋城市的底气所在。
截至目前,青岛拥有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高端涉海机构、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国家深海基地、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字号”院所、高校云集,共同托起青岛海洋科研高地。而如何提高关键性领域自主知识产权转化率、破题科研成果转化,将是青岛下一步发力创新的关键。
No.3
全球视野下的“活力海洋之都”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现代海洋城市,已成为深圳、上海、天津、大连、宁波舟山、厦门等城市竞逐蓝色GDP的共同选择。沿海城市都希望以此为杠杆、撬动动海洋经济发展,进而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综合竞争力。
相较之下,青岛的底蕴并不逊色。
《2022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从港口条件、航运服务和综合环境三个维度对全球43个样本城市的阶段性综合实力予以评估,青岛位列全球第15名,暂列国际第二梯队;
2022年版《领先海事城市(LMC)》从航运、海事金融与法律、海事科技、港口与物流、吸引力与竞争力五大领域评估全球50个海事城市:青岛在港口吞吐量、港口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等指标上具有领先优势;
《现代海洋城市研究报告(2021)》主要从经贸产业活力、科技创新策源、海事资源配置、开放门户枢纽、城市治理能力五大维度进行城市比较。青岛海洋科研优势明显,主要集中在海洋科学和海洋生物领域,且在制造、旅游、生物、渔业、港口方面保有体量优势。
换言之,身处国内头部梯队的青岛在国际海洋坐标系上,依然保有强劲的竞争实力,但同时也应直面差距,着力补上产业化相对弱势的短板。
去年,青岛印发实施加快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在全国率先出台精准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政策“海洋15条”,以构建“四个一”规划政策体系为筑梦深蓝掌舵领航。
除强化海洋领域产研融合外,高能级平台建设和海洋产业优化升级是重中之重。
眼下,青岛正重点推动联合国“海洋十年”合作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国家深海三大平台、中国蓝色种业研究院(青岛)、自然碳汇交易中心(山东)、青岛蓝色金融研究院等海洋领域六大平台建设,加快资源聚合、要素链接,推动相关领域跨越发展。
而在中高端海洋产业集群的打造上,青岛优势传统海洋产业正加速与新兴服务业融合,并积极引导如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向海延伸,在海洋新应用场景挖掘市场潜力。
以青岛实施的“蓝色药库”开发计划为例,海洋化合物采集难、培养难、筛选难一直对海洋药物研发造成严重制约,超算虚拟+高通量技术就是青岛的破题解法之一,使筛选效率提高了上千倍。
更大力度经略海洋、抢占海洋战略制高点,青岛正满帆而行、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