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读懂了城投公司,就读懂了中国经济。这话一点也不假,因为从城投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城投公司一直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发展中,投资是中国GDP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政府需要融资参与投资,仅靠财税收入是不够的。尤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分税制改革开始,路要修,基础设施要建,GDP要保,没钱咋办呢?
这时候,各地的城投公司相继诞生了。短短几年间,全国范围内催生了数千家目标一致但各有千秋的平台公司,开始进行大量的融资和城建投资,并在此后的2008年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
城投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
城投公司是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简称,是全国各大城市政府投资融资平台,起源于1991年,承担相应的政府职能,是特殊市场经营体。
此类城投公司大多是不具备盈利能力的,属于事业单位或者国有独资公司性质,他们是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实现盈利,属于带有政府性质的特殊市场经营体。
1991年,上海率先成立城投。之后,重庆、广东等省市也相继成立。这段时间的操作模式,是政府投融资平台只是个载体,自身并无资产。当时的城投公司主要由财政部门、建委共同组建,公司资本金和项目资本金由财政拨款,其余以财政担保向银行贷款。1995年,国家《担保法》出台后,这种模式难以为继:财政不能担保,而这类公司没有自己的资产,债务上升,举步维艰。
而地方投融资平台的真正繁荣始于2008年下半年,在4万亿投资的刺激政策出台后,各家商业银行纷纷高调宣布积极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2009年3月,央行和银监会联合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同时,为了做强做大投融资平台,即城投公司,各级政府把公用企事业单位的资产纳入城投,比如自来水公司、公交公司、热力公司、燃气公司等,更好的发挥了投融资平台的作用。
而2010年发改委发2881号文,明确规定,城投公司的主营收入70%需要来自自身,政府补贴只能占30%。这一政令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可预防地方政府财政开支太大,间接带来中央政府大规模财政赤字。
城投平台的主要业务类型
城投平台的主要业务类型分为以下几大类: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水利等设施;
2、土地整理与开发:按照土地规划,通过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工作;
3、公用事业:指具有各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共享的基本特征的,服务于城市生产、流通和居民生活的各项事业的总称。具体来说包括环境卫生、安全事业;交通运输事业;自来水、电力、煤气、热力;其他公共日常如文化娱乐场所等;
4、国有资产运营:即国有资产的所有人或代理人为保证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所进行的一系列筹划、决策活动;
5、棚改:即公益性住房,包括棚户区、保障房、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
6、园区开发:积极了解当地防疫政策,减少远行,不去中高风险区地区,积极配合防疫人员的工作。
说白了,城投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上到基础设施建设,下到保障房、文旅开发,都是城投公司的职能范畴。
城投强,城市兴
当然了,地方城投平台种类多种多样,基础建设项目也是非常多,不可能都由当地政府提供资金,因此存在融资需求。这也是城投平台最重要的职能之一。
城投平台融资为了建设当地的基础设施,一是为了便利民生,二是为了吸引招商引资,提高当地的税收收入;很多基建项目并不是立竿见影就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例如像高速公路,国家对民众使用的道路收取一定的过路费、维护费用等。
城投企业作为政府参与城市建设与运营的重要助手,在推动了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取得重要的成就。
当下,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投企业将肩负部分城市运营与市场服务的重担,将更高效、更高质量地服务于人民与社会,助力中国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新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