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广州集成电路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秘诀
一、问题导入
过去十多年里,广州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这与其实施的发展策略有极大关系。从2022年全国城市GDP数据来看,广州GDP28839亿,同比仅增长1%,排名落后于重庆,跌至全国第五,曾经的“北上广”,已变成“沪京深渝广”。同时,身后的苏州、成都、武汉、杭州等城市也在奋力追赶,广州想要保住“一线城市”的位置,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2022年城市GDP排名前10一览表)
2010年,广州改变过度倚重工业的产业思维,提出按照“三二一”产业发展优先次序,打造“国际商贸中心”,产业重心逐步向商贸、金融、地产等第三产业转移。同时,广州在中心城区实行产业“退二进三”政策,大量工业企业陆续外迁,腾出空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经济开始脱实向虚,第三产业占比超过70%,第二产业占比仅26%。反观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重庆,一直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第二产业占比超40%,工业增加值十年内增长了近2倍,而同期广州只增长了1.4倍。从2015年开始,重庆的工业增加值就超过了广州,汽车和电子产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也快速崛起。
(广州、重庆产业结构对比图)
广州的产业体系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传统服务业占比较高,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竞争力减弱;二是科技创新投入较少,占GDP比重甚至低于苏州、东莞等二线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为此,广州重新提出了“制造业立市”的发展思路,将集成电路列为了重点发展产业,作为“工业回城”的突破口。2003年,首条集成电路生产线落户广州科学城以来,经过20年的发展,广州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产值已超过200亿元,增速远高于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行业。
二、发展契机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随着全球集成电路供应链深度调整,产业链加快重塑,各地纷纷出台政策,积极培育集成电路产业,抢占行业换道超车先机。
1、产业链条
集成电路产业链上游主要是为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提供EDA软件等工具和IP授权的企业,以及为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环节提供光刻机、刻蚀机等硬件设备和硅片、光刻胶、掩模版、电子气体等材料的企业;产业链中游是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三个关键环节;产业链下游为集成电路产品在汽车产业、消费电子、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量子计算、智能电网、安防监控、5G移动通信等领域的应用,主要为终端系统或设备厂商。
集成电路设计,是集成电路产业链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主要根据终端市场的需求设计开发各类芯片产品,兼具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等特征。这个环节的利润率较高,是集成电路各细分行业中占比最高的子行业(近50%)。目前国内仅有少数企业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取得了突破。
集成电路制造,是半导体制造过程中最复杂的环节,就是将版图信息通过掩膜版(模具)在晶圆上刻制成集成电路的过程。这个环节投入巨大,进入门槛较高,并且镀膜、光刻、刻蚀等关键设备由少数国际巨头把控,随着国外对我国集成电路制造光刻机等产品的封锁,国产替代势在必行。
集成电路封测,是产品交付前的最后工序,主要按照芯片的不同功能、不同用途进行测试、封装,与各个领域的应用相衔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附加值较低。集成电路封测是我国最早切入集成电路的领域,是产业中最具竞争力环节,技术和销售规模已进入世界第一梯队,近年来全球半导体厂商纷纷将封测厂转移到中国。
2、产业价值链
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中下游紧密联系,产业链各环节的毛利率自上而下减少。上游半导体IP、EDA毛利率最高可达90%以上,中游制造、封测环节毛利率在20-35%之间,下游应用场景十分广阔,消费电子、汽车电子、计算机、物联网等,价值分布在18-32%不等。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3、产业规模
近年来,随着我国消费电子、移动互联网、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医疗电子等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家支持政策的不断出台,集成电路行业快速发展。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首次突破万亿元。根据Frost&Sullivan预计,未来五年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将以16.2%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931.9亿元。
4、产业分布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布局于四大集群。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京津冀地区,以广东、福建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以重庆、湖北、河南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
三、发展路径
政策先行,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018年12月,广州印发《广州市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若干措施》,提出实施芯片制造提升、芯片设计跃升、封装测试强链、配套产业补链、创新能力突破、产业协同发展、人才引进培育七大工程。在集成电路企业流片费用、IP授权或购置、掩模版制作和IP研发、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创新等项目,最高给予500万元补助。在新引进企业总部、企业上市等方面,最高一次性奖励5000万元。
2022年1月,广州印发《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实施“穗芯”计划,围绕EDA工具、芯片架构、优势芯片产品、特色工艺制程、第三代半导体、生产设备核心部件、先进封装技术、芯片评价分析技术等方向开展硬件基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2年3月,广州制定《广州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完善产业链、提升高端芯片设计能力、做强芯片制造、推动封装测试业和材料装备高端化发展等工作任务,并提出到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0%。
2022年3月,广州印发《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高端半导体元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业和封装测试业。布局建设2-3条12英寸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支持建设第三代半导体生产线,积极引进先进工艺芯片技术并加快其产业化进程。
2022年5月,广州印发《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以广州开发区、南沙区、增城区为核心承载区,其中广州开发区围绕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广州科学城两大发展极,着重布局集成电路设计及综合性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谋划打造中新广州知识城集成电路产业园,围绕粤芯项目发展特色工艺集成电路制造。
2022年7月,广州印发《广州市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提出以集成电路与关键软件、生物医药与器械、智能制造与装备等领域为主攻方向打造国际领先的产业技术创新枢纽平台。实施“强芯工程构建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集群。
特色发展,绘制产业发展载体图谱
广州规划打造“一核两极多点”的产业格局。“一核”即以黄埔区为核心,建设综合性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围绕集成电路制造,引入和培育一批高端芯片设计、关键材料设备、先进封装测试企业和重点创新平台;“两极”即以增城区、南沙区为两极,增城区主要聚焦智能传感器和芯片制造等领域,充分发挥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作用,加快大湾区智能传感器产业园项目落地建设。南沙区重点打造宽禁带半导体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全产业链基地;“多点”即鼓励越秀、荔湾等区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和特色,加快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相关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应用。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精准发力,绘制产业链企业地图
广州市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代表企业主要分布在黄埔区、南沙区、增城区、天河区等,已拥有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新岸线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昂宝电子有限公司等一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广州兴森快捷电路科技有限公司、安捷利(番禺)电子实业有限公司、广东风华芯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封装测试企业;广州南沙先后引进培育芯粤能、晶科电子、南砂晶圆、玏芯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招大引强,创新招商引资模式
2023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精准引进一批具有龙头引领、造血强链功能、能够迅速形成现实生产力的上下游重点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助力广东省打造国家集成电路“第三极”。
“一把手”工程
广州市提出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协调调度、亲自外出招商,推动凝聚招商引资“一盘棋”合力,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工作局面。2022年12月下旬,广州市领导带队赴德国、瑞士、韩国、日本等地,开展针对性招商推介,拜访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精准对接集成电路、氢能源汽车、精密制造等产业项目。
按图索骥
广州市以“链长制”为牵引,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链主点题、政府招引”,瞄准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总部项目、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建立一套政策支持体系,筛选一批目标企业清单,梳理一张全球招商地图,按图索骥引进一批具有龙头引领、造血强链功能的重点项目。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以点带面
广州市以头部企业吸引更多链上企业落户,一手引进“链主”企业,一手导入上下游企业,带动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发展。如粤芯半导体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建厂4年来,不仅吸引芯片产业相关企业,还带动了新材料企业落地,集聚上下游企业超120家,包括独角兽慧智微射频芯片,以及巨风芯、兴森快捷等封装测试企业,形成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招投联动
2023年2月,广州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起设立总规模达2000亿元的两支母基金,分别为1500亿元的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和500亿元的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投向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首当其冲。产业投资母基金以“子基金+直投”模式运作,创新投资母基金采用有限合伙形式联动社会资本,致力于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创新。同时,基金强调返投比例、不强调做GP、强调股东赋能、不谋求控股,极大展现了广州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诚意和决心。
平台招商
广州市搭建了“广聚群链·湾区启航”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平台,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现代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链图谱开展精准招商,支持“链主”企业招商、市区联动上门招商,加快引进一批具有带动力、能够迅速形成生产力的产业项目。
强化保障,支撑产业发展壮大
优化营商环境
广州市坚持“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聚焦企业初创、落户、竣工、投产全流程、全链条,推出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筹建服务”及“妈妈式服务”等特色工作机制,通过“带方案出让”“多证一齐发”“关键项验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全力服务企业发展。《2022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显示,广州的营商环境位列第一档。
鼓励创新投入
广州市去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总额较上年增长13.79%,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3.12%,成为全国唯一实现连续八年稳定增长的一线城市;地方财政科技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6.66%。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R&D研究人员数为130.96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达24万人,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进一步加大。
强化人才保障
广州市推广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及工作居留许可“一窗办理、并联审批”,实施计点积分地方鼓励性加分政策。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为引进高科技人才所支付的住房补贴、安家补助、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符合税前扣除条件的,予以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引进企业中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其子女可在其父母工作或居住地就近入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与当地户籍学生同等享受免费义务教育政策。
土地保障创新
2023年5月,广州市审议通过《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地供应及供后监管的实施意见》和《广州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金计收规则》,鼓励改造原有的低效能、低容积率的工业用地,建设“产业保障房”。建设只租不售的标准厂房,实行以房精准招商,解决中小企业存在着企业发展不稳定、资金不足、发展空间需求有限等实际问题,化解中小企业“用地难”“用地贵”两大难题,大力保障中小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