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师范学院:校企同频共振的“科技库”
校企同频共振的“科技库”
——黄冈师范学院打造“三库一高地”系列报道之二
5月20日,在黄州区远志药房,购买金银花露的程女士,一番比较后,选择了“优童”金银花露。虽然每瓶价格12元,是同类产品的3倍,但依然成为她的首选。
罗田楚天舒医药集团转化黄冈师范学院生物与农业资源学院向福教授的科技成果,开发出“优童”金银花露和金银花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金银花饮品市场脱颖而出,年销售额近5000万元,成为企业重要盈利点。
城市滋养大学,大学反哺城市。近年,黄冈师范学院探索编制在黄师,工作在企业;岗位在黄师,研发在企业;人才在黄师,转化在企业的“六在”模式,推进学校与城市双向奔赴,产出一批精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成果,成为推动黄冈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库”。
人才“活水”奔向产业一线——
教授博士走向车间田野
机器臂定位、感应加热、淬火焊接……在湖北鸿路钢构有限公司,刘志正和团队潜心研发智能焊接机器人。
刘志是黄冈师范学院的博士。2019年,作为湖北省博士服务团成员,他被选派到湖北鸿路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任科技副总,2021年继续聘任为团风县科技副县长。
4年中,他带领团队开发了钢结构自动涂装工艺与设备,解决关键技术难题3项,为企业立项湖北省光谷科创大走廊专项等重点课题近10项,并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目前,刘志团队正联合武汉理工大学研发钢构智能焊接机器人和钢构桥梁无人检测装备及技术。
像刘志一样,黄冈师范学院郑永良教授经常奔赴麻城,驻扎企业一线,分离驯化野生食药用菌23种、开发栗蘑茶等产品15个,在7个村建有14个基地,辐射带动近3000人就业,产值突破5000万元。
在他的带动下,学校先后有11名博士加入服务团队。在黄冈师范学院,这种“编制在黄师,工作在企业”事例比比皆是。
黄冈师范学院科技处处长黄晓敏介绍,近年,学校以人才链构筑创新链,一方面,通过做强科研平台,围绕黄冈重点产业,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在企业设立博士工作站,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才“活水”奔向产业一线。
学校占剑锋、吕锐玲、李琳玲、郑申棵、张?、陈小兰、童金莲等教授、博士纷纷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以科技赋能企业发展。
如今,在黄冈师范学院,主动融入生产一线,在一线中贡献智慧、实现个人价值,已经成为教授、博士们的新追求。2022年,约200名教授、博士等科技人员走进车间田野,与401家企业、部门开展横向科研合作,承接企业委托横向项目461项,合同经费过亿元。
企业“出题”学校“答题”——
车间难题变科研课题
在湖北汽车神风汽车弹簧有限公司,自动化的生产线上,板簧下料快速精准。智能温控系统,精准掌控着加热、淬火、回火时间……
湖北汽车神风汽车弹簧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随着汽车电动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公司遇到技术瓶颈:汽车板簧制造下料控制难、热处理工艺中参数采集不及时、不准确。
企业难题,就是学校的科研答题。2022年初,黄冈师范学院机电与智能制造学院程晓敏教授带领博士团队,蹲守车间反复攻关,成功解决了汽车板簧智能制造技术线路等6个问题,取得12项专利,开发出国内领先的汽车板簧智能制造产线技术。
在校企合作中,借助学校科研平台,围绕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难题、痛点,各教授、博士团队有的放矢开展科技攻关,实现企业出题、学校答题,车间难题变科研课题。
湖北楚维药业曾面临左旋肉碱合成技术难题,化学化工学院熊绪杰教授团队一举破解技术难题;麻城市油茶产业面临周期长、见效慢、技术低问题,生物与农业资源学院胡孝明教授团队开展课题攻关,筛选出8个优质品种,研究出多项栽培技术;陷入发展瓶颈的湖北贵族真空科技有限公司,聘请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樊红梅担任设计总监,成功开发出钛保温杯系列产品……
岗位在黄师、研发在企业。一个个生动的科技创新故事,衍生出一项项科技成果,为黄冈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近5年,学校获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382项,软件著作权713项,在新材料、生物产业、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学校通过持续引导、鼓励,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专利群。
从“有的转”到“转得好”——
科研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湖北精诚钢构有限公司的涂装车间,以前10多名工人年产量最多5万只型钢,现在只需2名工人,年产量达25万只型钢,可节省30%的油漆。
企业的减员增效,得益公司转化应用了黄冈师范学院喻国铭教授团队的技术成果,建成的钢结构涂装自动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在20家企业应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92亿元。
转化应用该技术的还有浙江百安固金属屋面有限公司、湖北恒通石化设备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过10亿元。
科研成果转化,是以创新链支撑产业链的关键一步。随着学校科研成果迭出,黄冈师范学院正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学校通过召开专利对接会、设立成果转化基金、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等方式,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科研成果从“有的转”到“转得好”,实现“知产”变“资产”,
生物与农业资源学院研发的油茶高效栽培示范技术,在黄冈全域推广,已累计实现成果转化18万亩,每年为山区农民增收1.2亿元。
机电与智能制造学院专家团队与鸣利来公司研发的科技成果,成倍提高钻头使用寿命,把一个陷于困境的企业提升为产值过亿、产品远销海内外的优秀企业。
李时珍医药学院何峰博士团队研发的蕲艾系列产品,被应用于市场,助力蕲艾产业强链补链;
化学化工学院冉敬文教授团队的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成果正在与湖北鸿泰惠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以满足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放眼黄冈,一项项科研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高校智力优势正不断转化为经济红利。
3月6日,全市深化产教融合、校地(企)合作工作推进会在黄冈师范学院召开,学校开启了“三一个”的校企合作精准对接路径,即一个学院对接一个县市、一个团队对接一个主导产业,一名博士(教授)对接一个龙头企业。
人才在黄师、转化在企业的故事每天在上演,校企同频共振,推动着一项项科研成果落地生金,为黄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黄师力量。
(责编:白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