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荷”为媒 成都双流区农商文旅融合促振兴
王戎 王兴国 赵飞 吴琼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韩清华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夏已至,正是赏“荷”好时节。
这几天,年过六旬的罗清华比平常更忙碌一些,她的家在成都双流区黄水镇杨公社区,家门口的百亩荷塘,荷花正竞相开放。5月27日,这座以荷塘文化为主题的农业观光园将拉开黄水印象荷花第三届荷花艺术节序幕,她作为园区保洁员,正参与紧张的筹备工作。
去年的荷花艺术节活动吸引了40多万人次游客,罗清华盘算着,今年艺术节期间,也让家人腾出手来在园区农产品交易区做点小生意,应该又有一笔不错的收入。
“沙漏地”盛上水 荷塘长出“新经济”
罗清华在黄水印象·荷花从事保洁员工作已经有五年时间,黄水印象·荷花是杨公社区引进的文旅项目,近几年,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渐升温,观光园逐渐发展成远近闻名的近郊游热门打卡地,荷花艺术节也成为了知名的文旅IP。
让罗清华和周边居民都很难想象的是,曾经“难出庄稼沙漏地,居然能够开出这成片成片的粉嫩荷花,周末假日每天吸引上万游客接踵而来。
“印象·荷花的位置在金马河畔,这里的土地其实就是河滩地,因为沙漏地的性质很难蓄水,种植水稻这些作物,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庄稼也不好种。”罗清华告诉记者,因为种庄稼收益不高,村民大多数都倾向于外出务工。
2018年,黄水镇杨公社区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引进了印象·荷花农旅项目,项目建设引水设施,开出了百亩荷塘,并以荷塘为主体,遵循乡村本色风貌,发展农业体验观光,让这块“贫瘠”的土地也赶上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快车”。
“荷塘一年四季都需要保持蓄水状态,所以目前,在荷塘饮水方面的支出,仍然占据我们运营成本的较大比例,好在荷塘挨着金马河,水资源相对还是比较丰富。”黄水印象·荷花总经理秦彬告诉记者,因为荷塘蓄水,荷塘周边的的土地状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观光园区内也打造了果鲜园、生态绿色蔬菜种植区等农耕观光体验区,增强了观光农业活动的体验趣味。
河畔川西田园 植入文化艺术新IP
仲夏时节,漫步印象·荷花,连片的翠绿荷塘,其上粉红点缀,清早刚刚醒来的花儿竞相绽放,沿着步道深入,小池塘里鸳鸯戏水,水池边萌宠玩得正酣,还有远处依托川西林盘自然形成的“竹林人家”,草地上百把油纸伞搭建的“天空之扇”……,放眼便收入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这几年,黄水印象·荷花按照“生态、业态、形态、文态”融合发展原则,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精品种植为基础,将自然生态产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结合起来,打造富有川西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既迎合了现代都市人的审美情趣,又突出了古朴乡村、河畔人家的本土特色。而借鉴乡村旅游发展经验,观光园也树立了自己的“文旅IP”。
每年盛夏,荷花艺术节举办期间,都是黄水杨公社区最热闹的时候。记者了解到,今年黄水印象·荷花艺术节将于5月27日开幕,至8月6日持续举办,除了赏花游园,今年艺术节也融入了少数民族风情傣族泼水节主题特色元素。
“去年荷花艺术节,我们的系列活动吸引了40多万的游客入园观光,今年是疫情放开后的第一年,预计今年的游客人数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秦彬说。
通过文旅项目吸引游客,黄水印象·荷花也积极通过艺术节活动为周边居民搭建增收渠道和平台,荷花艺术节期间,观光园内专门设置了一块本地特色农产品交易区,免费向周边居民开放,进一步发挥文旅带动效应,推动农商文旅融合,促进群众增收。
“荷塘”经济有“甜头” 群众增收有“搞头”
这段时间,附近许多群众都正筹划着在观光园设置的特色农产品交易区做点小生意,罗清华是观光园的老员工,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在黄水印象·荷花观光园,像罗清华一样长期在园区工作的周边居民还有20多人,每年荷花艺术节期间,园区还要招聘许多临时工,也大多都是附近群众。
“你看,那片荷塘旁边的房子就是我的,现在我把房屋租给了公司,这又是一笔收入。”指着园区正中间的一栋房屋,罗清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自己在家种地,辛苦不说,平均下来一个月有一千元的收入已经算收成比较好的了;现在,自己在观光园里打工,每月有三千多元的工资,有每年流转土地的收入,还有房屋租金,一年能够有五六万的收入,这在以前是她和家人无法想象的。因此,罗清华在观光园工作总是格外勤快、认真。
黄水印象·荷花入口处,书写着宋代周敦颐的短文《爱莲说》,短文形容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亭亭净植”的品性吸引了许多爱莲之士前往观赏,而“香远益清”的却不只是莲花,还有印象·荷花呈现的增收带动效应。“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社会效益我们一定是放在首位的,希望在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全力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更好地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秦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