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普通人,对于当前经济下行的一些思考
大家都感受得到,中国的经济即将进入通货紧缩的状态,CPI和PPI数据也都可以证实,也就是说经济开始进入到衰退通道了,但央妈并不承认。通缩伴随着与之而来的大批量裁员、失业,人们普遍手上的可支配收入少了,进一步导致需求不足、消费降低、物价下降,都已纷至沓来。如果消费的减少,使乘数效应大打折扣,这样螺旋式下降与萎缩呈现恶性循环的态势,就是通缩的实锤了。
2023年以来,部分中小银行以及股份行已经三次下调存款利率,目前央行是否会降息成为市场核心关注点。大体判断,降息甚至零息就是趋势,谁也无法左右。即便如此,Q1季度,居民存款仍是增加10万亿。也就是说,大家对接下来较长一段时间的经济没有信心,于是都不敢花钱,都意识到了存钱的重要性。
与存款增加相对应的是贷款的减少。老百姓也好,商人也好,都不爱贷款了,反而现在市场上大量的现象是“提前还贷”。这个也好理解,拿买房贷款举例,现在房产已经不增值了、甚至要贬值了,而贷款时的利息又挺高,那么这种情况下再去利用杠杆就会亏大了。说的极端一点,相当于贷着款交着那么高的利息,最后落得一个价值还不抵总成本的房。
倒推三十年,中国的房地产商赚钱是最多的。他们拿到一块地之后,只需要交一个定金,剩下的可以通过银行抵押贷款,实际上只投入了较小的成本就把项目开发了。房子卖给老百姓之后,他们又可以一次性的回笼全部房款,这时候再把欠银行的贷款还上,还是能赚个盆满钵满。整体而言赚钱非常的短平快。
那么甩下的就是老百姓和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很多买房不能全款支付的老百姓,就需要在银行办理按揭,这样就形成了负债。杠杆大的,有的要几代人一起还几十年的贷款。房产作为资产能增值或者至少能保值的话,资产负债表才能平衡,一旦大幅贬值,那就真成了一个赔本的买卖。所以国家现在在房地产这一块,努力在硬撑。如果房价大幅下跌,无论是居民家庭还是银行系统,都是无法承受的。
YQ三年真实揭露了中国老百姓普遍的经济状况——手上的现金太少,而负债太高,一旦不能工作便手停嘴停,时间稍长一些甚至无法维稳家庭的运转。不值得反思吗?每个人都应该反思一下,经济好的时候,是不是有点盲目乐观了?心态是不是有点飘了?觉得中国经济也上去了、牛逼了,觉得自己也乌鸦变凤凰了,对上辈子人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也嗤之以鼻了。结果头脑发热的一头栽进资本家给挖的消费主义陷阱里面,追求精致、追求品牌、超前消费,并以此产生莫大的虚荣的满足感。这些是我所看到的常态。
经过这次天灾,作为老百姓,我们还是要清醒一点。国家层面,我们国家全面脱贫还没几年,经过YQ是不是又有一些人返贫了?这个数据没人统计。我们人均GDP仅仅是美国的18%。近些年国家一直在产业转型但目前尚未成功,被“卡脖子”卡的很难受,解决起来没有那么容易。然而这一点如果不能突破,就难以解决当前的经济困境,那么我们每一个人还是会在不同程度上受之影响。需要多久时间,尚不好判断。
小家层面,过日子而言,还是保守一点,老辈子讲究“量入为出”,永远要有家底。
国家现在想要把老百姓的消费信心树立起来,其实是很难的。不光是因为给不了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延迟退休、取缔社保代缴、鼓励二三胎,还是金税四期的即将出台,我看到的都是“苛政猛于虎也”,无一不体现国家财政的捉襟见肘、想尽一切办法准备从老百姓身上搜刮。再加上YQ期间大量核酸机构造假,导致浪费了无以数计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得不说在老百姓心目中公信力严重下降。
说的通俗一点,你想让我听你的,不得给我点实际好处?现在不仅感受不到你的真诚,还总让我觉得“老有贱人想害朕”,那这事儿还怎么往下聊?
现在全网都在嘲讽95后、00后彻底躺平,不结婚不买房不生娃。换位思考,这怪得他们吗?最惨的80后一代、连95前的都算上,被薅羊毛薅的都遮不住屁股了,难道不是血淋淋的前车之鉴吗?对于95后、00后而言,他们甚至还不如80后,增量时代他们几乎是一点没有赶上。如果是没有背景、或没有家庭支持的话,在如今这样一个毫无增量、而存量又有限的环境中,从零开始起步,可能躺平更划得来一点。
或许,刺激内需是一个伪命题,让外流的资金回流国内似乎更有可行性一些。想想办法怎么让那些曾经赚了快钱的富豪阶层把钱投资用于做实业。当然,想要吸引这部分投资,风险大、挣钱难的项目是不可能的。恐怕又回到刚才说的,还得围绕高科技下手,啃硬骨头才是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