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面临衰退,中国经济也迎来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刻。
20世纪末支撑中国经济“起飞”的“5+1”动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房地产、资本金融+改革开放;如今中国经济迎来新旧动能转换,“5+1”升级为“6+1”——大基建、后工业、新能源、新三农、数字化、绿色化+世界经济安全岛地位,这些将支撑中国经济再“飞”30年。
1、中国经济面临新旧动能转换
中国经济回升,强化全球复苏迹象。站在新周期起点,动力澎湃的中国将持续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释放更多利好。
但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新旧动能接续转化不易的难题:三大过剩尚未出清、四大替代方兴未艾、人口急转、城市外循环格局挣扎纠结……“十四五”是中国进入后起飞期动能切换的关键拐点期。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以经济手段化解政治问题。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给本就处于衰退阶段的经济周期按下“加速键”,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世界银行表示,自1870年起,全球共经历过14次经济衰退,但根据预测,本轮经济衰退堪称历史上最为严重的4次衰退之一,全球近93%的经济体已陷入深度衰退,是近百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
在“逆全球化”背景下骤然升温的全球经贸摩擦和地缘政治撕裂,以及历史大趋势下大国更迭导致的中美关系日渐恶化,致使维系数十年的全球经贸循环链条亦被骤然打断,原本建立在市场经济和WTO基础上的全球经济变得岌岌可危。
中国如何在经济萧条时冲破至暗时刻?基础设施建设是首选。
回顾历史,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大萧条,在1929—1933年大萧条时期,美国早期推行的“胡佛模式”信奉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大萧条愈演愈烈。罗斯福上台后,随即上马25万个工程项目,包括7.8万座桥梁、105万公里长的道路、1127公里长的飞机跑道等等,自此开启了美国波澜壮阔的“大基建时代”。
新政推动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为美国创造了就业,安置了800万人工作,把一大批年轻人锻炼成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也改善了美国基础民生,新政搞的“村村通”工程,让美国的农村电力供应率从1935年的11%提高到1941年的40%以上。
此外,新政时期修建的派克大坝、金门大桥、田纳西水利工程等众多大型项目至今仍发挥着惊人的经济效益,例如田纳西水利工程,每年的防灾减灾效益都在1.4亿美元,迎接游客达6500万人。
日本在1974年全球石油危机时经济遭受重创。20世纪60年代,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便提出“日本列岛改造论”,力主通过大规模建设全国新的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来整顿交通网络,借此提振经济、消除城乡差距。
在随后的10年里日本政界仍坚持贯穿“没有田中的田中路线”,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始终推动着日本全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从东京圈铁路网到横贯全国铁路新干线,从大规模工业产业园区布局到构建60—80个“25万人口新城计划”,日本经济通过内部基建的投资拉动顺利摆脱了1970年代全球能源危机的外部影响。
进入1990年代后,日本开启了“失去的三十年”,日本政府毅然推行了三次基建刺激计划托底经济,包括“安倍经济学”,采取大幅加强公共财政支出的方式推动基建建设以提振经济。
中国“基建狂魔”得来绝非虚名。中国式经济奇迹是通过“大基建”让经济涅槃重生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经济遭受重创,三架马车中的出口和消费都拉不动了,中国趁势开足投资马力,启动了中国式“基建狂魔”时代。
中国政府每年发行1000亿元国债,重点投资包括铁路、公路、桥梁、电力、港口和机场等大型基建项目,不仅创造了投资和就业,更极大地改善了国内营商环境,为我国入世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基础,也为今天的互联网电商发展带来巨大便利。
从1998年到2005年,国家电网累计投入3800亿元,基本落实了“村村通电”,也实现了“家电下乡”,农村对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电的需求快速拉动了内需,刺激了经济活力。
2008年中国启动“四万亿”刺激计划,让基础设施建设又一次进入了快车道。在短短10年内,中国汽车保有量就从2008年的6400万辆蹿升至2018年的2.4亿辆;私家车也从4100万辆攀升至2.1亿辆。
2020年,中国经济复苏之所以领先全球,其中30万亿的大基建投资,除了铁路、高速公路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增加了5G基站、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基建”项目,并且把新基建作为投资的重头戏,乃是着眼于全球产业竞争和优化分工的长远考虑。
随着这些新基建投资的完成,中国将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提前迈进后现代化社会,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崛起大计,堪比19世纪末美国的基建狂潮。而如今的美国,火车脱轨似乎已经是常态,被军工复合体裹挟的政府,不停地向乌克兰、台湾、以色列等地提供武器装备,与世界和平背道而驰。
2022年又来了一个“12万亿的刺激计划”,看来化解当下世界经济衰退还需“中国基建”大显身手。
2、中国基建“走出去”
中国基建的海外输出又和“一带一路”紧密联系,堪称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例如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很多地方还没有电网,无电人口超过10亿人,此类地区若想继续发展,就需要大量的基建投资改善营商环境,而中国亦是基建之翘楚,在电网、铁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能力居世界首位。
更重要的是,当前发展中国家想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却苦于缺乏资金,恰好我国有资金和材料可以提供帮助,而通过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有利于构建友好的对外贸易和交易结算机制,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基础。
中土集团承包的埃塞俄比亚到吉布提高铁项目,总投资40亿美元,全部采用中国标准和中国设备,最终达到了包括在轨距、速度、牵引系统等的标准统一,初步形成“中国模式”的示范作用。
作为我国华龙一号首批示范工程,防城港核电二期承载着国内示范、国际标杆的重要使命。2015年12月24日,华龙一号示范机组防城港核电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号机组于2016年10月1日投入商运,3号机组已于2023年3月25日投入商运。
随着防城港核电首次安质环标准化及国际标杆评审达到双八级,在“华龙一号”项目建设的中国能建品牌形象再次提升。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核电大国,60年来,美国一直是核能发电领域的领军者。
早在2013年11月,中国帮助巴基斯坦在卡拉奇建造了两个核反应堆,承建6台机组,总装机容量达340万千瓦。2015年10月,中广核和法国电力集团(EDF) 正式签订了英国新建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的投资协议,项目建造成本预计达180亿英镑(约合1588亿元人民币),两台欧洲压水堆(EPR)机组,每台机组装机容量为163万千瓦,预计将分别于2026年和2027年开始发电。
2015年11月,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担任总统时,在G20期间访问土耳其期间,中核集团与阿根廷核电公司签约,建设阿根廷第四座阿图查核电站3号机组的重水堆核电站,装机容量75万千瓦,项目总投资59.94亿美元。
不幸的是,毛里西奥·马克里政府上台后搁置了阿根廷和中国之间建设的进展。2022年2月1日,是中阿核能合作的重要里程碑。重启阿图查3号核电站项目,总发电量将达到 1200 兆瓦,为相当于 1100 万阿根廷人供电。 提供7000个工作岗位,项目投资将达 83 亿美元,建设期预计为期8年半。
2015年11月9日,中广核与罗马尼亚国家核电公司签署《切尔纳沃德核电3、4号机组项目开发、建设、运营及退役谅解备忘录》,罗核电公司将对合资公司投入200万欧元注册资本金,占49%股权;中国投资方即中广核占51%。单台机组装机容量不低于720MWe,预计单台机组建设工期88个月,项目总投资约72亿欧元。
2020年7月14日,罗马尼亚官方突然宣布,之前与中广核公司签订的有关切尔纳沃德核电站的一切合同作废,并开始驱逐在罗马尼亚的中广核工作人员,这意味着前期几年下来的人员、资金、设备等付之东流。而背后则是美国成为了罗马尼亚的合作伙伴,预算建设资金增加至80亿美元,中国也应该从这次毁约当中吸取教训。
2017年4月23日上午,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与伊朗核电工程和建设公司在维也纳正式签署伊朗阿拉克重水反应堆改造项目首份商业合同。2020年2月,该重水反应堆年产量最初只有7吨,之后上升至16吨,经过改造已将其年产量提升至20吨。
自从1987年大亚湾核电项目开工之后,中国民用核能工程企业在不断建造核电站。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22年底,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699.3万千瓦。我国实现了核电起步到规模化发展的跨越。
而以核电机器人为代表的特种机器人与核工业智能装备,成为引领行业处置无人化与智慧化趋势的应用。
3、“中国方案“重塑世界新格局
“基建赋能”正塑造着中国的大国担当,从过去的游戏参与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以“中国方案”重塑世界新格局。
中国经济正处于后起飞期,要维持好“飞行姿态”,亟需寻找新的增长动能。“十四五”将聚焦聚力六大动能引擎,平衡新旧动能切换。
“起飞理论”。来自飞机的起飞原理,飞机从停止不动到飞上天空,飞机不但先要加速运动,而且要达到极强的瞬间加速度,才能让升力超过地球对飞机的引力,实现起飞。
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一架飞机,早在1998年,跨入新世纪,中国将进入时间长达两三个年代的起飞期,理由是“5(工业化、城镇化、市场空间、区域纵深、劳动力禀赋)+1(改革)”。中国成功起飞,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这一起飞期还将延续两三个年代,原因在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6(二次城市化、大交通、大消费、大通讯、大文化、金融大发展)+1(外部空间)”,让中国经济孕育、积蓄并释放新能量。如此算来,中国此轮起飞期将长达半个世纪,到第二个一百年方能完成起飞。
沿用过去的增长模式,经济增长越来越难。在外部全球环境上,世界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经济前景充满了变数,全球化逆流、地缘政治、经济脱钩、政经关系的解构与重组等“黑天鹅”齐飞,让置身其中的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
但“飞起来的经济体”要持续地起飞,绝不能失去动力,甚至还需切换动力,方能从容应对多种猛烈的颠簸。事实上,绝大多数飞行事故,大都发生于“起飞”和“降落”这两个切换阶段。
“十三五”期间,国家前瞻性地提出新旧动能切换,“十四五”是中国新旧动能切换的决胜期——新旧动能顺利转换与否,决定了中国能否完成未来28年、甚至第二个100年奋斗目标。“十四五”的核心格局基本被锁定:发展动力重塑,推进后起飞期的新旧动能切换。
“十四五”聚焦聚力六大动能引擎:企业创新驱动、社会动能带动、新生产要素提升催动、资本杠杆撬动、精神需求拉动、“碳中和”发展蓄力。
以往政府主导投资的驱动招数在当下似乎耗尽了,释放企业“活力”,让企业动起来成为“十四五”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如华为,面对技术的“卡脖子”制约,企业由高增长中心向全球创新创业中心转变,打造创新型龙头企业,以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性,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国家战略性企业。
深圳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新经济加速崛起,高成长潜力的“瞪羚、独角兽”企业于无声处听惊雷,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5G、特高压等新基建上,通过互联网新经济企业的加入来撬动庞大的央企资本,再添新引擎。
拼多多扎进农村电商、阿里的“蚂蚁森林”等项目,便是企业有效利用技术和资本力量开创的新商业模式,展现企业的社会价值。
如果说人口、土地等生产要素是过往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很大程度上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那么,信息时代则产生了新的生产要素:数据成了“新石油”,互联网、算力成了“新基建”,算法成了“新内燃机”。
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重构产业链更新重组,使新生产要素大规模融入实体经济,大大提升要素效率,线上线下互动旺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高达60万亿元。从劳动力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到不同性质、用途之间的土地切换及流转,传统要素的迭代提质构成要素提升催动的另一动力源。
“十四五”期间,金融资本将是一场由资本撬动的杠杆革命——使资本金融杠杆效应最大化,服务实体经济,撬动经济发展。
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精神消费成为“十四五”“增长替代”主战场:淄博烧烤、洛阳汉服、大唐不夜城等文化艺术成为经济基础,与之挂钩的沉浸式体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底色。
面对碳中和即将引发的产业变革,恰逢改革开放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历史期,中国拥有弯道超车的勃勃雄心。
在能源利用上,下调传统能源权重,把以风电、光伏、水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升为主角;在能源创新上,研发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又能兼顾环境影响的绿色制造与环保科技。
但从现实来看,面对新旧动能的切换,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即使起飞期不代表永远处于拉升状态,期间可能遭遇气流而上下小幅“颠簸”,但在新旧动能切换的平衡下,中国经济总体继续保持向上态势,最终会达到一定高度。
在同样的历史关口,支撑中国经济未来的动力源已经升级为“6+1”,“6”是大基建、后工业、新能源、新三农、数字化、绿色化六大领域,“1”是世界经济安全岛的地位。
中国在某些领域并不太担心被“卡脖子”的问题,原因在于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特别是在航天领域、量子计算与通信、高超音速武器以及农业的种源问题上。据专家测算,只要种植一亿亩海水稻,就可以养活几千万人。
中国既掌握核心技术,又掌握生产制造,还掌握主要的市场与应用;既可以依托内循环为本国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也可以通过外循环把技术、产品与市场延伸出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中国经济除了可控性以外,在内生性、规模性、安全性上具有禀赋效应,没有在工业化基础上形成的完整制造业体系,就不会有充满后工业化色彩的航天大国、海洋强国以及高端制造业强国的形象,而这显然不是产业嫁接、引进的结果。
中国在以上六大领域的相关产业上均占有压倒性优势,普遍占据70%世界市场份额的实力。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稳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以及超大规模的市场容量,让世界各国多了一个可作为“稳定器”、“保险柜”与“发动机”等三位一体的安全岛。
未来,中国基建不仅仅是作为支点的发展空间,还将作为杠杆撬动更大的市场空间,更不局限于中国本土,而将伴随基建走出去在全球“开花结果”。
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有8.76亿劳动力,其中,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已达2.4亿,大学毕业生连续两年突破千万,劳动力优势依旧明显。后工业时代,中国工业优势将提升经济动能。
未来,中国数字经济将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提高传统产业抗冲击能力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新能源将驱动对全产业链的“釜底抽薪”。如中国在造车领域以新能源车弥补燃油车发展滞后的缺憾、实现中国在部分产业弯道超车的机遇。
新三农的改造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地区变化,同样也给予城市机会。新东方成立东方甄选,通过直播带货助力农产品销售,同时也使新东方起死回生,再次回归市场风口。
未来,那些具有清洁能源生产能力的行业和企业将通过碳交易市场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21年全球碳定价收入约达840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了近60%。
我国牢牢抓住市场、政府、社会稳定的经济的基本盘,避免西方国家走过的陷阱。我国的经济安全岛可促进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利用外资向服务化和高技术化迈进,孵化新的商业模式形成,加速“双循环”的打通。
在六大经济动力的推动下,加之经济安全岛的保障,我们要搭乘中国经济的大飞机,再“飞”30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