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三年,工业大省位次调整,我们这个省的工业经济由全国第五滑到全国第六,被沿海的福建超越(其中的食品工业,由2018年的全国第二滑落到目前全国第五,福建也赶超了我们);而且,当排名第一、第二的江苏、广东都以接近1万亿的绝对增加值发展时,我们的年增加量却只有1000亿。还有,各省份今年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1个省份中24增7降,我们这里下降7.3%,全国垫底;扩展到1~4月,全省工业整体增速下降0.3%,是四个负增长省份之一。这是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说明我们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出了一些问题。
工业化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现在一些地方,连一些产业最基本的工业化也没完成,却不遗余力地倡导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化和新型工业化,这种轻视市场、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行动,某种程度上把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带入了误区和陷阱,结果只能是灾难性的。
所以发展工业,应立足实际一步步打基础、起高楼,“因时所需”或许更要让步于“因地制宜”。
撰文 | 周健
01/
一些工业龙头的资产证券化,出了问题
辅仁药业被终止上市,接下来,曾经的河南首富朱文臣有可能也要出局,这样的事发生在身边,我看许多人已经波澜不惊。
翻出2019~2022年间写的一些文章,《救救辅仁!救救宋河!》、《踏着雏鹰农牧的“血和泪”前行,是不是很酷?》、《宋河重整,开启辅仁破产序幕,“朱氏帝国”的一手好牌,何以打得稀巴烂?》,等等,内心也再也没有往日的澎湃激荡——无可奈何花落去,即便是曾经提出“曾经的郑百文、冰熊、思达、银鸽,加上现在的莲花、雏鹰……为什么到现在没有一家留住?”“接下来,辅仁药业、科迪股份、豫金刚石等上市公司会不会步雏鹰农牧的后尘,或出现其他断崖式跌落的情况,都很难说”这样的问题,又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
银鸽实业退市了,“白衣骑士”孟飞落得个两手空空,铩羽而归;
雏鹰农牧退市了,企业基本盘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创始人团队还在苦苦支撑;
科迪股份退市了,企业被地方国资全方位接盘,张清海家族几近净身出局;
豫金刚石退市了,省里某金控平台晋身主局,创始人郭留希因“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被判刑数年;
现在轮到辅仁药业;以后,XX重机、XX纺织等如果经营业绩再无大的改观,重蹈覆辙的命运大概也会很快降临到它们身上。
放到全国层面,我们身边出现几家公司退市的情况,其实并不值得大惊小怪。“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近期有个统计,排除重组后再上市和新三板退市企业,A股沪深两市自开市以来累计退市企业数量为166家,其中,2020~2022年退市企业数量分别为18、19和43家,此3年是A股开市以来退市企业最多的年份。相较之下,河南有几家“坏孩子”被清理出A股队伍,所占数量和比例并不算太大。
即便如此,我们为什么对此还会怀有一定程度的惊讶和惋惜?其原因,一在于截至今年5月河南共有上市企业109家,总市值约1.4万亿,全国排名第12,与全国第五的经济总量不相匹配;二在于新增一家难度比较大,退一家就少一家,远不如沿海一些省区扩容速度那么快;三在于后备的好项目比较少,许多产业升级迭代跟不上,经济增长缓慢,进而有可能导致“资本洼地”效应放大。
第三条才是值得我们深为忧虑的——“拼经济”,归根到底拼的是产业和企业,缺乏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新兴项目和发展后劲,可怎么行?
一组统计数据是,河南全省规上工业企业2.2万余家,数量只有广东的1/3、江苏和浙江的2/5、山东的2/3。2022年中国制造企业500强,河南只有24家,不足浙江和山东的1/3,排名全国第6。
这说明,即便立足省域,我们能拿出来比拼的大企业、好项目,还是比较少。
02/
河南工业,确需“换道领跑”
资本市场某种程度上是总体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上市公司的数量、市值多与工业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程度挂钩,这些话,已属常识。
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近三年,工业大省位次调整,我们这个省的工业经济由全国第五滑到全国第六,已被沿海的福建超越(如下表);而且,当排名第一、第二的江苏、广东都以接近1万亿的绝对增加值发展时,我们的年增加量却只有1000亿。
相对应的,截至目前,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福建各有上市公司661家、844家、676家、296家、171家,各有市值7万亿、14.8万亿、7.3万亿、3.79万亿、3.42万亿。排在我们后面的湖北省共有上市公司139家,总市值约1.5万亿;四川省共有上市公司171家,总市值约3.17万亿,这种产业价值的资本放大效应,不比较不知道,一比较吓一跳。
还有一点更值得警醒和忧虑:近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了各省份今年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1个省份中,24增7降,我们这里下降7.3%,全国垫底;扩展到1~4月,整体增速下降0.3%,是四家负增长省份之一,而去年同期,全省工业增速6%,虽为正,但也比较靠后。
问题出在哪儿?仅仅在于某康的原因吗?这种趋势会一直持续吗?有可能发生反转吗?今年3月,《河南统计》刊登的《河南主导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实施换道领跑战略正当其时》一文,对此作了一些回答:
“从国内形势看,河南制造业面临着‘双重压力’(上游缺乏投入、下游需求萎靡)、‘三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租金上升)和‘三约束’(资金供给约束、环境资源约束、土地供给约束),导致河南制造业转型升级难度加大。“近年来,河南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等战略,‘河南制造’在部分新兴产业领域崭露头角,技术水平、产品市场占有率有所突破。但是河南还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后期,制造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在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上不具有优势,河南工业总体上仍处于价值链低端,产品附加值偏低。2022年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5.9%。“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东部地区率先加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同时通过虹吸效应,聚集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加快制造业升级换代,目前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在国内产业链重构中处于有利位置。未来随着东部率先发展、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发展战略的推进,河南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标兵的’差距将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近年来,四川、湖北、福建、湖南等省份纷纷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作为传统工业大省,河南由于传统支柱产业相对饱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人力、土地、环境等方面的低成本优势渐失;科技创新能力不高、高素质人才稀缺,导致承接产业转移的内生动能不足,河南与‘追兵’差距日趋缩小。”
文章建议,河南必须突破原有的制造业产业体系,突出创新引领,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发展未来产业,着力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紧抓全球产业布局调整新机遇,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跑出河南“换道领跑”加速度,在推动主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但做到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正如企业上市,我们阵容强大的“后备军”在哪里?早就在推进“换道领跑”战略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新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会在未来给我们带来井喷式的上市行情吗?
03/
发展工业,“因时所需”
更须让步于“因地制宜”
其实,有些问题早就应该正视了。
比如食品行业,2022年,河南食品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4%,为五大主导产业之首;增长5.0%,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3.3%。但放到全国,河南食品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营收,已从2018年的全国第二降到2021年、2022年的全国第五,陆续被四川、广东、福建超越。仔细梳理,像科迪食品、雏鹰农牧、华英农业、众品食业这样众多规模型企业的“龙头斩”,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近两年,河南食品产业陆续开辟了预制菜、休闲食品、酸辣粉这样的新赛道,蜜雪冰城、锅圈、千位央厨这样的新型经营主体也在不断涌现,但由于传统的白酒、奶业、面业等优势产业一直萎靡不振,所以,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就无法与山东、广东、福建等省份相比。
再比如我们具有比较优势的超硬材料产业,10几年前,就不断有各种政策建议希望加强对该行业的引导、扶持力度,但有关方面认为这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竞争性的行业,在产业政策上难以提供更多的具体支持。到了近几年,随着豫金刚石等行业龙头接连暴雷,有关方面认识到其独特地位和行业价值,开始以各种市场化、法制化方式躬身入局,虽有“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之嫌,但毕竟是一种积极作为。力量钻石、惠丰钻石、国机精工、富耐克、飞孟等一大批金刚石专精特新企业脱颖而出,河南作为全球最大的人造金刚石生产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夯实,其发展潜力开始逐步呈现。
也许,面对河南工业经济的V型或U型反转,我们需要的仅是时间?
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引导和培育,河南省工业领域已出现不少竞争力都很出众的优势产业、大型企业。
五大战略性产业中,电子信息产业增速较快,2022年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6个百分点,黄河信产、中科曙光、超聚变等计算终端生产项目成为新生巨头;装备制造业总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五位,客车和盾构装备产业规模居国内同行业第一位,农机装备和矿山装备居国内同行业第二位;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日趋完备,全省现有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600余家,年产整车超过55万辆,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已形成从原材料到核心零部件,再到整车、配套设备的完备产业链;河南新材料产业也起步较早,目前已打造出超硬材料、高温耐火材料、尼龙新材料等数个具有一流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其中新型耐火材料产业居全国首位,超硬材料产业占全国市场份额八成以上;河南食品产业的总量自2006年以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肉类、果蔬和面粉加工能力位居全国第一。
这些产业,包括河南一直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医药、疫苗、能源化工等其他产业,以及正在推进的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卫星、软件、集成电路等新型数字前沿产业,未来将是诞生更多独角兽和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温床”。
而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应该看到差距尽快迎头赶上,以“大工业”的发展理念和布局来统筹经济工作。无论是传统工业,还是“大工业”,都将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撑。
所谓的“大工业”,指的是符合国家产业规定、具有较高科技含量、与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新型工业。河南省原来倡导的“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以及现在一直都在推动的一二三产融合,其实都是这种“大工业”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今后,面对国际经济竞争和省域经济竞争,能否切实践行这一发展观,将长远决定未来各个地区真正的经济实力。
再具体一些,为扭转工业经济下滑趋势,我们或可着手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是如何激发传统优势产业的再发展潜力,这些产业要加大政策扶持和升级转型力度,真正找到问题的病根,不能轻视或讳疾忌医,比如食品产业,为何广东、福建、四川、山东等省发展迅速,而我们却增长缓慢?
其次是为大项目、大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解决人才引进和融资配套等问题,对辅仁药业、豫金刚这样产业基础比较扎实但出现流动性困难的企业,要多策并举予以纾困,待危机解除后再重新推向资本市场。
第三,增加工业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加大产业科研扶持力度,推动产学研教融合,更注重产业生态的培育和完善。
第四,既扶持独角兽、巨无霸企业的发展,又要让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获得普惠,政策倾斜之外要多强调市场公平;既优先发展卡脖子产业、重工业,又要适应形势多投入民生产业、轻工业,让区域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如果现在工业增长大幅度失速是因为某康订单下滑甚至产业转移,恰恰表明我们过去过度依赖某一单个产业体或企业体,我们的产业结构该调整了,要建立丰富而多元的“命运共同体”。
第五,各个地区应结合自身条件作出清晰的产业规划和准确的产业定位,不能为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百亿产业链”而盲目重复建设,切实盘活原产业园区或聚集区,消除产业空心化。
第六,要强化工业经济的软环境和配套服务建设,人在哪里?产城融合搞得咋样?服务业如何?劳动力供给跟得上吗?职业教育配套否?
如此等等。
工业化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一些地方,在不少产业领域连最基本的工业化也没完成,或者没有准备好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或者没有解决产业项目的空心化,现在却在倡导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化和新型工业化,这种轻视市场、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行动,某种程度上把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带入了误区和陷阱,结果只能是灾难性的。
发展工业,需要立足实际一步步打基础、起高楼,“因时所需”更须让步于“因地制宜”。河南工业经济要想绝地反击并U型反转,摈除虚妄的态度和不切实际的跨越式、大跃进发展思维,应为首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