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石油驻辽“炼化七子”如何“华丽转身”
来源:【铁人先锋】
出山海关,再向北!
眼前的辽宁,是我国最早的炼油工业基地之一。20世纪60年代,炼油工业“五朵金花”中的“三朵”在此绽放,撑起新中国油品生产的“半壁江山”。
时光荏苒,岁月流变。而今这里成为我国炼化转型升级的焦点:年炼油能力超1亿吨,位列全国第二;区域消费能力有限,成品油外运量超过70%,资源过剩、产品结构失衡等问题突出。
如今,坐落在辽宁的中国石油大型炼化企业已有7家,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置身“红海”的他们现状如何?他们又将如何合力破局、突围?近期,记者赴辽宁地区实地调研,先后走访十余家驻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相关地方政府,以期寻求答案。
无论从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适应市场变化的角度来说,还是从企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来看,转型发展都是中国石油驻辽炼化企业的唯一选择。
盘锦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开工、宝来巴赛尔轻烃综合利用项目一期的裂解装置试运行……近年来,辽宁炼化企业接连抛出“大招”,区域市场屡起波澜、备受关注。
——从国家战略看,双碳目标倒逼产业转型,一场广泛而深刻的行业变革已成定局。
在我国“炼化一体化”“减油增化”的大趋势下,辽宁政府致力于发展炼化一体化企业,这不仅能扭转当地成品油过剩的局面,还能带动产业链发展。尤其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化石燃料过剩产能亟待缓解、基础石油化工原料及高端化工品产能亟待提升。
这“一减一升”带来的主要影响或将是:国内小型落后产能陆续被淘汰,大型炼化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上演一场石化行业的“抢滩登陆战”。
“企业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就是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辽阳石化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李贵合认为,转型升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越早转型越有优势。
辽阳石化坚持技术立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把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的基点牢固建立在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上,以“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形成规模效益”为目标,全力推进科研与实践紧密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王志强 刘涛 摄影报道
——从市场形势看,辽宁资源过剩或将进一步恶化,一场优胜劣汰的“生死战”迫在眉睫。
向内看,产能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向外看,传统市场份额持续下滑。这“一增一减”无疑将再次加剧辽宁省成品油产销矛盾,区域资源过剩或将进一步加剧。对于中国石油驻辽炼化企业来说,转型发展是唯一选择,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必须背水一战,打好这场不能输的战斗。
——从产业链现状看,呈现“低端拥挤、高端短缺”的结构性矛盾,一场转型升级“围剿战”正在上演。
价格是市场的信号灯,但在辽宁,这仅代表以成品油和基础化工产品为主的低端市场。“这块市场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拼的是价格。目前我们还保留产业链稳定性和产品质量优势,但窗口期也就剩2年到3年。”东北化工销售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王博说。
低端市场一片“红海”,“几个牌号包打天下”成为过去,这要求中国石油驻辽炼化企业必须拿出“啃硬骨头”的决心转型,才可能跻身市场“蓝海”;必须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创新创业,才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产品巨人”。
——从企业发展看,大企业、老企业发展困难突出,一场自我变革的持久战拉开帷幕。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中国石油驻辽炼化企业装置老化、员工结构失衡等现象较为突出。7家驻辽炼化企业平均年龄接近70岁。其中,抚顺石化公司、大连石化公司、锦州石化公司和锦西石化公司已有近百年历史。
中国石油驻辽炼化企业的装置普遍存在老旧、能耗高等问题。无论是维修保养,还是扩能改造、新建配套项目,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是这些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除了装置老旧,中国石油驻辽炼化企业的员工结构也亟待优化。“接下来的两三年,企业很大一部分有经验的操作人员会退休,到时他们的事业交给谁?”辽河石化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姚斌说。
纵观历史,“百年老店”无不经历时代浪潮的多轮洗礼。辽宁是老工业基地,中国石油驻辽炼化企业会相对较早面临发展中的系列难题。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但只有拿出决心和魄力,才能闯过一道道难关,蹚出一条发展的新路。
转型升级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所在,科学辩证看待自身优劣势,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瓶颈,开辟转型升级新通道,方能行稳致远。
——作为辽宁省最大的原油生产商和供应商,资源是炼化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大“底气”。
东北地区是我国原油的“富矿”,分布着中国石油三大主力油田:大庆、辽河和吉林,原油产量占中国石油总产量45%左右。这些原油资源,是驻辽炼化企业的先天优势。
据统计,每年中国石油7家驻辽炼化企业加工的原油中,约45%来自这三大主力油田,其稳定的原油供应成为驻辽炼化企业转型发展的“压舱石”;剩余的来自跨境管输原油和海上含硫原油,鉴于长贸合同的稳定优势,以及码头、原油管道的运输优势,这些资源无疑是驻辽炼化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
但辩证地看,资源品类不够多元、品质差异性较小是驻辽炼化企业产品同质化明显的主要原因。调研中发现,中国石油7家驻辽炼化企业均已意识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性,但要想打造某一领域的“产品巨人”并非朝夕之事。
石蜡是抚顺石化传统特色产品,目前拥有6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是全球最大石蜡生产基地。5月10日9点36分,随着起重总指挥的一声哨响,450吨吊车换轮缓缓转动,80万吨/年溶剂脱沥青装置C-107 DAO汽提塔平稳就位混凝土基础之上。这是抚顺石化发挥资源优势增产油蜡特色产品改造工程设备安装第一吊,标志抚顺石化发挥资源优势增产油蜡特色产品改造工程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张运泓 齐川洋 摄影报道
——作为上中下游一体化企业,“一盘棋”作战是驻辽炼化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大优势。
中国石油在辽宁省共有11家企业,具备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作为中间环节,驻辽炼化企业应该能够更专注于优化资源配置和装置运行,增产适销对路的特色产品。但辩证地看,传统的产业链思维也导致驻辽炼化企业容易出现营销能力跟不上市场、生产刚性不适应需求柔性变化等问题。驻辽炼化企业要更好地适应持续变动的市场需求,并以此指导上游生产,找准顺“市”而为的方向。
——作为辽宁地区骨干央企,良好的企地关系是驻辽炼化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强支撑。
调研中,抚顺市、盘锦市、锦州市、葫芦岛市,中国石油企业工业产值占比从30%到50%不等。在大连市,石化产业对当地工业增长贡献度达98.9%;在沈阳市,仅东北销售公司一家的销售额就占到沈阳市的37%。“地方经济增长是以增量来体现的,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就是在培育新增长极,未来将成为辽宁全面振兴和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大连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叶景岩说。
但辩证地看,区域对于原料型企业的过度依赖,也容易导致产业链的短链和断链现象,增加转型升级的难度。这往往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考量。但这注定不是一个企业或者某个地方政府可以单独完成的,只有企地携手、优势互补、互促互融,才能依靠资源优势强链、补链,为地方经济注入长久活力。
观念一转天地宽。炼化业务转型升级的最大动力在决心,最大优势在自身,最大力量在“同心”。要找准发力点,构建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留给驻辽炼化企业的政策红利期和发展机遇期越来越短,不是能不能转的问题,而是不得不转、必须得转。 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转、怎么转?
——最大动力在决心,有魄力敢想敢干是先决条件。
调研中,类似已经下定决心“转”的案例不在少数。这些企业的探索,共性在于将转型升级提升到生死存亡的高度,当作新时代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事实证明,只要敢想敢干,发展道路自然宽。
——最大的优势在自身,差异化特色化是路径。
冬季是沥青销售淡季,沥青库存往往处在高位,但是每年辽河石化的沥青库存却控制在安全低位,基本达到产销均衡。
辽河石化原油年加工能力为550万吨,在驻辽炼化企业中并不具备规模优势,但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这给我们启示:中国石油驻扎辽宁的炼化“七子”,既要挖掘各自特色化发展路径,还要实现优势互补,合力下好“整盘棋”。
——最大的潜力在终端,向下延伸是方向。
坐落在大连长兴岛的恒力集团,是从纺织做起,由下至上打通产业链,实现“从一滴油到一匹布”一体化业务模式。
这引发我们思考:中国石油驻辽炼化企业如何充分发挥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将产业链向终端高效市场延伸?如何与其他企业“合纵连横”打通全产业链价值链?
——最大的力量在“同心”,携手共赢是未来。
在中国石油统筹调度下,驻辽炼化企业之间互供现象较为常见:如大连西太和辽河石化不同含硫量油品互供,前者用于做轻质船燃,后者用于做重质沥青,实现物尽其用;大连石化为抚顺石化供应油浆,确保让原料发挥最大价值……
除此之外,“抱团取暖”现象在辽宁也尤为突出。抚顺石化、大连石化与辽河油田合作,在绿电、CCUS等方面谋求发展。
记者了解到,辽宁政府在招商引资时,特别重视发挥政府“链长”和炼化企业“链主”作用,把中国石油驻辽炼化企业产品当作“梧桐树”,吸引有实力的下游企业“凤凰栖枝”。
锦州石化坚持由燃料型炼厂向材料型工厂转变,以“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为原则,以“打造世界级针状焦生产基地和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子级异丙醇生产基地”为重点,加快推进新材料提速工程。图为针状焦装置满负荷生产,同时通过调整油浆配方和工艺参数等措施,优化产品质量。谭月 孟凡友 摄影报道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转型升级这场战役中,中国石油驻辽炼化企业冲锋在前,力争成为辽宁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的代表性企业,燃动新引擎、激发新动能。
我们期待着,新时代驻辽炼化“七子”的发展新突破!
本文来自【铁人先锋】,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