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并不一定在物价下降时,伴随M2减少与经济衰退才会发生
内容提要:
1、4月中旬,“通缩”两字突然霸屏;
2、国家统计局和央行都说当前没有“通缩”,以后也不会出现“通缩”;
3、我也否认现在处于通缩状态,但“在从低通胀向通缩过渡”;
4、认为物价下降并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与经济衰退,通缩才会发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讲,都站不住脚;
5、如果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无法带领宏观经济走出低通胀,等待我们的就是糟糕的通缩。
一、4月中旬,“通缩”两字突然霸屏
4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3月份的几种物价指数。其中零售价格(消费品零售价格CPI)环比下降0.3%,同比涨幅从1%收窄到0.7%。批发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环比持平,同比降幅从2月份的1.4%扩大到2.5%。
由于CPI 持续数月涨幅回落,离下跌仅有一步之遥,PPI已经下跌了好几个月,所以国家统计局3月份的物价指数公布之后,讨论中国经济是否通缩的声音突然霸屏,不少人公开给出正在通缩的观点。百度指数、微信指数也显示,通缩的话题在4月12-20日异常火爆。
二、国家统计局和央行都说当前没有“通缩”,以后也不会出现“通缩”
4月1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回应了社会上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进入“通缩”的讨论。他表示,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经济没有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
付凌晖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国际上通货紧缩的定义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往往还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和经济衰退。但从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情况看,我们的CPI还在上涨,从货币供应量保持了较快增长。
继国家统计局后,央行也对中国经济是否进入“通缩”的讨论,作出了正面回应。
4月20日下午,在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的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回应称,对“通缩”提法要合理看待,通缩一般具有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的特征,且常伴随经济衰退。当前我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M2和社融增长相对较快,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与通缩有明显区别。
在谈及货币信贷较快增长与物价回落并存时,邹澜表示,本质上受时滞影响,“金融数据领先于经济数据,实际上反映出供需恢复不匹配的现状”。
邹澜还强调,中长期看,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三、我也否认现在处于通缩状态,但“在从低通胀向通缩过渡”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们的CPI涨幅从2020年5月份开始,已经持续35个月低于3%的中度通胀底线,除开今年春节的1月份,也连续5个月低于2%,运行在低通胀轨道了。而PPI,则是从2022年8月份开始进入涨幅低于3%的低通胀轨道,从2022年10月份开始,连续5个月PPI同比下降了。
国证大数据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二次加工的中国平均通胀年率数据显示,从2022年8月开始,我们的平均通胀年率已连续8个月处于2%以下的低通胀轨道;2023年2月和3月我们的平均通胀年率分别为负0.2和负0.9%。
目前我们的批发物价和零售物价的表现还略有差异,PPI持续数月下跌,但CPI还略有上涨,两者综合的平均通胀年率也处于上涨边缘,因此,就此断言中国目前已经进入通缩状态,这肯定是一种并不准确的误判。国家统计局和央行认为通缩并不存在,是正确的。
因此,我在《3月物价指数的经济信号:我们正在从长期低通胀向通缩过渡》一文中,我给出了宏观经济正在从长期低通胀轨道向通缩换轨过渡的判断。
我在4月19日发表的《内需不如外需,民营不如国有,一季度经济复苏呈现5个特点》一文中,总结了一季度的GDP数据中,劳动力价格增长继续低于劳动成果的增长。一季度我们的GDP可比价增速为4.5%。但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仅3.8%。
四、认为物价下降并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与经济衰退,通缩才会发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讲,都站不住脚
我赞成国家统计局和央行认为中国目前不是通缩状态的判断。但与此同时,他们都认为物价下降并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和经济衰退,通缩才会发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讲,这种观点是完全机械的、错误的。
理论上讲,通缩是一种商品与服务持续供过于求导致价格回落或者无法上涨的状态。这种状态理论上有两种成因。
一种是流通中的货币减少,导致在供应端并未缩减时,需求方因货币总量收缩而名义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而导致供过于求,价格回落。央行和统计局的解释,仅特指这一种状态。
另一种是流通中的货币持续增加,但增加的货币流向结构与存量结构并未保持同步,流向供给端的比例持续大于流向需求方的比例,导致供给的增加持续大于需求的增加,从而造成逐渐严重的供过于求,价格回落。这样的状态初期为低通胀,如增量货币流向结构不能及时调整,供求关系继续恶化,就会演化为通缩。亚洲金融危机后那8年,以及最近几年我们的经济状况,正属于这种因为大幅度增加的增量货币,在投资与消费的分配比例上失去平衡,通过投资流入供给端的资金比例越来越大,流入消费端的比例越来越小,导致相对于持续领先增长的供给端,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恶化,供过于求关系不断恶化,因此物价涨幅从持续回落到下跌。我们的经济状况,就属于这一种。日本的在通缩期间的表现,也属于这一种。
五、如果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无法带领宏观经济走出低通胀,等待我们的就是糟糕的通缩
通货紧缩非常糟糕,但通缩并非常见,对于中国人而言,越来越常见的,应该是低通胀时期,即通胀低于2%的目标。目前我们正处在这个时期,并存在滑向通货紧缩的可能。
我认为,在我们担心通胀时,更应防止持续性低通胀。因为长期低通胀实际上就是经济问题。尽管低通胀导致的后果小于通缩,但如果我们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无法带领宏观经济走出低通胀,等待我们的,就是糟糕的通货紧缩。
央行邹澜认为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这种观点不仅有误,更有害。
有误,是因为邹澜一方面说总体看,金融数据领先经济数据,表明供需恢复不匹配,其实这就是承认我们目前存在较为严重的供过于求、批发价格下跌、零售价格回落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说从中长期看,我国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问题是,我们的货币宽松政策实施多长时间了?资金从央行向企业和个人的传导,需要这么长的时间?金融数据领先经济数据,难道不是按月计算的,是按3年、5年年计算的?
有害,是因为意识到问题,才有可能采取合适的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明摆着我们处于长期货币宽松都无法刺激需求的供过于求型长期低通胀,并存在极大的滑向通缩的风险,但你却拒不承认存在通缩的风险,意味着你就不可能去修改导致这种问题的货币政策。从低通胀滑入通缩的概率因此增加了。
因此,要避免中国经济从长期低通胀滑入通缩,首先需要承认我们的经济存在滑向通缩的可能;其次,要立即缩减投资,压低供给的增长;第三,要增加居民消费能力,刺激消费。
体现在货币与财政政策上,就是将国家超前投资的钱,分出一半平均发给14亿国民。我们一年超过50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国有资本超过一半。将这一半的一半发给全体居民,14.1亿人每人每年发1万,持续1-2年,我们就能达到新的供求平衡,完成从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转型,彻底迈出持续性低通胀陷阱。
【作者:徐三郎】
上一篇:为了升级找大的,结果反而小了?
下一篇:我国石化行业正处于由大变强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