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6月1日电(记者吕昂)浙江作为劳务输入大省,近年来依托数字化改革举措,积极打造贴近新市民期盼的服务平台,并在民营经济高地温州市率先上线相关应用场景,以数字化手段提升新市民在公共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的获得感,吸引更多新市民融入温州、融入浙江的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
应用数字化促进新市民公共服务均等化
不久前,在温州市鹿城区政务服务中心,来自河南新乡的李先生在工作人员协助下,仅用几分钟就在手机上完成了居住证省内互认转换的操作,将其电子居住证从杭州市滨江区更新为温州市鹿城区。像李先生这样的新市民,原本在浙江省内跨区域流动时,需在居住地待满半年后才可申领当地的电子居住证。如今,通过手机移动端“浙里新市民”应用,这一步骤大大简化,方便新市民更顺畅地开始在新居住地的工作和生活。
去年以来,温州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通过全面整合、再造流程、制度重塑,集成开发建设“浙里新市民”应用场景。新市民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端完成居住登记、电子居住证申领转换、健康证明、公积金办理等高频事项的同步申请、一指联办,还能利用“无感积分”功能,享受“同城同待遇”,推动入学、住房、就业、医疗、旅游等一系列公共服务均等化。
据介绍,该应用分为治理和服务两端。在服务端,通过“浙里办”集成开发新市民一指联办应用场景、居住证和电子居住证申领场景、积分无感获取和省级共性积分互认场景、积分管理及服务应用场景,实现新市民办事“一次跑”甚至“零次跑”。在治理端,通过“浙政钉”开发新市民群体画像和数据驾驶舱,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实现对新市民的精益服务和精准管理。
优化金融服务,助力新市民勇敢追梦
对广大新市民而言,除了民生服务事项,金融服务也是他们在新城市落脚之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温州聚焦新市民创业及消费金融需求,多举措降低金融服务门槛:一方面,针对新市民群体简化贷款条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再就业小额贷款等产品,还应用数字化手段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推动银行机构积极对接“浙里新市民”平台应用,依托新市民积分研发专享金融产品;另一方面,持续优化基础金融服务,聚焦进城务工人员“开户”“代发薪资”“汇款转账”等主要金融需求,加大服务费减免力度。除开设进城务工人员服务专柜外,多家银行还设置新市民线上服务专区,更快速对接新市民的金融需求。
比如,平阳农商银行单列5亿元专项资金,为平阳全县有生产经营、创业消费资金需求的新市民提供专属信贷支持,并对新市民全面开展建档评级工作,简化办贷流程,提高办贷效率;温州银行通过业务上线、智能风控等模式扩大金融供给,推出全流程数字化小微信贷平台与线上营业厅,探索消除新市民对金融机构的陌生感、隔阂感;工行温州分行针对新市民跨区域流动性强、综合需求多样化、重点需求突出的特点,推出“1+3+X”新市民专属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在养老、就业、教育、金融素养提升等延伸场景为新市民提供优质服务。
图为温州乐清市淡溪镇的一处“共富金融服务角”,新市民可在此便捷办理多项基础金融服务
“经过多年探索,温州的新市民金融服务取得一定进展,但也要看到围绕新市民金融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这项工作仍需要不断摸索和实践。”温州银保监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银行保险机构要更深入了解新市民群体,更精准掌握真实金融需求,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让越来越多的新市民能够从“落下脚”变成“扎下根”。
用“数据跑路”持续提升新市民服务质效
新市民流动性大,受宏观经济、行业环境等变化影响,存在居住地以及工作地频繁变更的情况,不利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和提供适宜的服务。这些问题适合通过数字化改革等手段,用“数据跑路”提升新市民服务质效。
以“浙里新市民”应用为例,在服务端,该系统后续将面向新市民推出更多样的公共服务和积分应用体系,让新市民借助移动端的智能服务就可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在治理端,将按照“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系统功能,通过更精准地及时掌握流动人口数据,实现区域流动人口全景画像,从而辅助流动人口治理决策更加科学高效。
业内人士还建议,进一步强化基层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区服务新市民的一线作用,进一步推动职能部门组织下沉、资源下沉、力量下沉,满足新市民公共服务要求。同时,优化新市民服务供给模式,鼓励企事业单位利用闲置场所和资源,提供普惠性公共服务;在解决公共服务领域重大项目筹资难等问题上,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市民公共服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