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项目商业计划书
1、专业预制菜生产商,引领行业发展
1.1深耕预制菜十余载,提供家庭健康美食。
2008年成立于江苏苏州,是行业领先的半成品菜生产企业之一,专注于半成品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一直致力于为各个家庭提供营养健康的美食方案,并通过不断创新和挖掘家庭饮食需求,为顾客提供更健康、方便、美味的产品。目前公司已建立品牌为核心的产品体系,同时满足 BC 端客户需求。
回顾公司发展史,公司发展可分为以下阶段:第一阶段(2008-2011 年):公司初成立,经销半成品菜产品。2008 年 12 月,投资设立公司,成立初期主要经销半成品菜产品。2010年,公司在上海设立首家专卖店;2011 年,建立江南大学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与江南大学建立长期友好的学术及技术合作关系。第二阶段(2012-2020 年):开启加盟模式,步入快速增长期。2012 年,公司开启加盟模式,通过加盟店扩张实现快速增长,销售区域由苏州大本营向外辐射至长三角地区;2013 年开始布局农贸市场、集市等流通渠道,加盟店数量突破 200 家;2015年,通过打造2.0 版品牌旗舰店,实现品牌形象塑造。随着销售渠道拓展和销售规模扩大,公司原有产能已无法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因此 2017 年公司产能进一步扩张至 1.5 万吨。第三阶段(2018 年至今):2018 年,公司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在 2 年内新增半成品菜产能 5 万吨/年。公司继续加强营销网点建设,打造“立足江浙沪、辐射全国”的多渠道、多层次营销网络,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1.2、 行业经验丰富,团队积极性充分
核心管理层稳定,拥有丰富行业经验。公司核心管理层大部分长期任职,且担任过公司主要的销售及管理职位,对公司的生产经营熟悉,公司管理层在预制菜行业深耕多年,有较丰富的行业工作经验以及深入的行业见解,能紧抓行业发展机遇,推动公司快速成长。
1.3、 业绩稳定增长,高盈利高周转收入、利润稳定增长,业绩有望恢复。公司营收从 2016 年 2.91 亿元增至 2021 年7.65 亿元,5 年 CAGR 为 21%;归母净利润从 2016 年 0.41 亿元增至 2021 年 1.33 亿元,5年 CAGR 为 27%,公司收入和利润呈增长态势。2022Q1-Q3 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6.07、1.10 亿元,分别同增 6.47%、7.65%。其中 2022Q3 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29、0.40 亿元,分别同比 11.82%、-2.71%。三季度收入增速环比改善,但仍然低于去年同期,系疫情影响、产能受限及产品结构改变所致;利润短期承压,主要系原材料价格波动及渠道开拓费用增加所致。随着疫后餐饮端复苏、消费需求恢复及产能释放,公司业绩有望反弹。
毛利率稳中有升,短期受原料价格波动影响。公司毛利率处于行业中等水平,由2016年 24.49%增至2021年25.11%,整体稳中有升。2021年毛利率较 2020 年下降 4.35pct,主要系:1)原材料成本上涨;2)会计准则变更后物流费用调整至营业成本,且电商业务履约成本高导致物流费用增加所致2022Q3毛利率为23.86%,同降2.38pct,系成本端仍在高位导致毛利率短期承压所致。伴随牛肉等原料价格从高位回落,预计毛利率较大改善。
费用管控能力强,净利润处于行业高位。1)销售费用率:由2016年5.8%降至2021年4.73%,与可比公司相比较低,主要因为公司产品推广更多采取销售人员下沉集贸市场的方式,且尚未构建全国销售网络,广宣投放较少。2021 年销售费用率剔除政策影响后较 2020年有所上升,系区域拓展导致销售人员增加以及公司加强线上销售所致;2)管理费用率:由 2016 年 3.6%增至 2021 年 4.49%,2021 年管理费用率同增 1.28pct,系员工数量增加以及上市相关费用所致。3)财务费用率:由 2016 年-0.05%降至 2021 年-1.86%,2021 年财务费用率同减 1.52pct,系定期存款到期及存款增加导致利息收入增加所致。综合来看,净利率由 2016 年 14.27%增至 2021 年 17.35%,得益于较强的费用管控能力,净利率在行业内处于高位。2021 年净利率较 2020 年下降 2.74pct,2022Q3 净利率为 17.46%,同减 2.61pct,系毛利率拖累以及渠道开拓费用增加所致。
ROE 有所回落,主要系资产周转率下降所致。公司ROE由2016年 44.01% 下降至2021 年 11.33%。公司 ROE 在行业内处于高位,但 2018 年开始呈下滑趋势,2021 年被安井食品、三全食品和巴比食品超越。分析拆解看,公司净利率稳中有升,总资产周转率由 2016 年 2.37 次下降至 2021 年 0.93 次,主要系新建厂房及资产规模扩张速度高于收入增长速度所致,权益乘数整体保持稳定。综合来看,ROE 下降主要与资产周转率下降有关。
周转天数处行业低位,保持较高营运效率。公司的营运效率与可比公司相比较高,其中:1)存货周转天数:由 2016年51.95天降至2021年28.09天,主要由于半产品菜相对火锅料等速冻食品季节性较弱,备货需求较低,以及公司为规避财务风险主动控制存货规模;2)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由2016年1.03天增至2021年1.87天,但处于行业低位,主要系公司下游经销商客户大多为个体工商户,公司采用严格的信用政策,同时大多采用款到发货的形式进行销售,应收账款余额水平较低所致;3)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由 2016年21.46天降至 2021 年 9.27 天,在行业内处于低位,说明公司采购付款及时,较少赊购原材料。
2、 预制菜:万亿蓝海市场,发展空间广阔2.1、预制菜起源于美国,疫情后进入加速期2.1.1、预制菜定义及分类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团体标准《预制菜》,预制菜定义为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和/或预烹调(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根据对原料加工的深浅程度以及食用的方便性,预制菜可分为四类: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预制净菜)。(1)即食食品:指开封后即可食用的预制调理食品,面向 C 端零售为主,如即食凤爪、牛肉干、八宝粥、罐头、卤味鸭脖等。(2)即热食品:指经过热水浴或微波炉加热后即可食用的食品,通常冷冻或常温保存,多在便利店、商超、新零售等渠道可见,如速冻水饺、便利店快餐、方便面、自热火锅等。(3)即烹食品:指经过相对深加工(加熟或油炸)后按份分装,须入锅经过翻炒、复蒸等烹饪流程,按需加入搭配的调料包后即可食用的半成品材料,属于半成品菜范畴,同时面向 B 端和 C 端,如冷藏牛排、预制宫保鸡丁、预制猪肚鸡等。(4)即配食品:指经过筛选、清洗、分切等初步加工,按份封装的净菜,需要自行烹饪和调味才可食用,同时面向 B 端和 C 端。
2.1.2、预制菜行业历史沿革预制菜起源于美国,成熟于日本。1920 年,世界上第一台快速冷冻机在美国试制成功,由此推动美国冷冻食品发展。1953 年,美国斯旺森公司将烹调的火鸡与其他晚餐常见配菜用铝制托盘包装后售卖,并将这种新式商品组合命名为“电视快餐”,开创预制餐的先河;随着预制菜在餐饮行业的发展,1969 年在美国成立的 Sysco 逐渐发展为全球超大型食材配送供应链公司。20 世纪 80 年代,净菜加工配送在日本、加拿大及部分欧洲国家开始兴起,起初主要向餐饮行业供应,随着行业发展及消费者接受度提高,料理包在日本都市的便利店中出现,同时日本国内两间最大的预制菜企业——神户物产和日冷集团成立,预制菜发展逐渐成熟。我国预制菜发展相较于美国和日本起步较晚,主要经历萌芽期、发展期以及加速期三个阶段。
萌芽期(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进入,国内出现净菜配送加工厂,并以北上广深为代表开始发展净菜加工配送产业,最初供应餐饮行业,以降低其人工、水电成本,减少厨房面积和设备采购;之后部分净菜企业也面向家庭、个人零售供应。发展期(2000 年前后):随着我国冷链产业加速发展以及预制菜供应链逐步完善,好得睐(2002 年)、绿进食品(2004 年)、新雅食品(2005 年)、公司(2008 年)等深加工半成品菜企业相继成立,通过对肉禽、水产等原材料进一步加工,预制菜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但受限于早期冷冻技术和冷链运输的高成本,半成品菜行业在发展初期存在销售区域小、企业数量多、集中度低的特点,规模以上企业较少。此外,迫于成本压力,餐饮业为推进连锁化开始建设中央厨房,但面临产能过剩、运营成本过高等问题;2010 年前后随着餐饮连锁化以及外卖逐渐兴起,国内预制菜 B端进入放量期。加速期(2020 年后):2020 年疫情影响下,预制菜 C 端需求高增,推动我国预制菜加速发展。各家企业开始在春节期间推出预制菜年夜饭套餐礼盒来发力 C 端,猪肚鸡、酸菜鱼、狮子头、佛跳墙等菜品开始走红。此外,预制菜相关企业掀起融资潮,2021 年珍味小梅园、三餐有料等预制菜上下游企业前后获得融资;公司“预制菜第一股”和“餐饮供应链第一股”千味央厨先后在 A 股上市。
2.2、万亿赛道指日可待,集中度亟待提升预制菜已成千亿市场,突破万亿指日可待。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我国预制菜行业规模由 2019 年2445亿元增至2021年3459亿元,2年CAGR为 19%,高于餐饮行业整体增速。2020 年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规模下滑 15.4%,预制菜行业逆势实现 18.1%的增长。预计 2022 年预制菜行业规模达到 4196 亿元,同比增长 21%,随着 BC 端需求增长,2026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0720 亿元。
正处竞争蓝海,集中度亟待提升。一方面,我国预制菜渗透率仍较低,仅为 10%-15%,预计 2030 年增至 15%-20%,而速冻食品发展较早的日本预制菜渗透率已达 60%以上。人均消费看,2021 年我国预制菜人均预制菜消费量仅为 8.9KG,远低于日本 23.59KG;规模占比看,2020 年我国预制菜规模占餐饮行业规模比仅为 1.11%,远低于日本 14.61%,中国台湾8.87%,美国 9.44%。另一方面,我国预制菜行业中小企业较多,尚未形成行业龙头,行业CR5 仅为 9.2%,远低于日本 64.04%。
行业参与者众多,区域性特征明显。随着预制菜走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竞相切入预制菜赛道。据蓝鲨消费数据,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量连续 7 年上升,2020 年由于疫情催化预制菜 C 端需求,注册量达到 1.26 万家,为近十年峰值,截至 2022 年底共有预制菜相关企业 6.4 万家。目前我国预制菜企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其中山东省预制菜企业数量最多,达到 4964 家,其次是河南、河北以及江苏,预制菜企业数量分别为 2693 家、2120 家和 1856 家。我们认为,预制菜行业区域性特征明显的主要原因是: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形成差异化饮食习惯和口味,典型特征是我国菜系众多,烹饪手法及工序较为复杂,菜品全国化难度较大;2)产品新鲜度要求以及冷链物流发展限制企业配送半径,加大全国化扩张难度。
通过拆解预制菜产业上下游,行业参与者可分为五大类:
1)以国联水产、龙大美食、得利斯为代表的原料供应企业:具备上游原材料优势,产品品质得到保障,由于主要服务于 B 端客户,其大客户资源较丰富,但劣势在于欠缺 C 端品牌力,渠道分销能力弱;
2)以公司、珍味小梅园为代表的预制菜生产企业:预制菜专业生产商,产品研发经验丰富,拥有成熟的预制菜销售渠道,由于多为区域性企业,故在局部区域内知名度较高;但目前多为小作坊,工厂规模化程度低;
3)以安井食品、三全食品和千味央厨为代表的速冻食品企业:速冻食品生产出身,工厂标准化程度较高,能够借助原有渠道网络铺设产品,但须考虑渠道协同性;
4)以海底捞、广州酒家为代表的连锁餐饮企业:一般通过自建央厨或 OEM 代工生产预制菜产品,并在门店渠道进行销售,产品品类以自身门店菜品为主,由于自带厨师资源,菜品研发能力较强;
5)以叮咚买菜、盒马鲜生为代表的零售商:通过自身平台销售预制菜,由于直触消费者且具备数字化基础,终端洞察力较强,但生产依赖OEM代工,品质稳定性较难把控。
行业政策及标准相继出台,有望加速行业出清。2016 年以来,我国出台多项与预制菜行业相关的政策性文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明确发展举措及方向:1)加强渠道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供给结构和条件;2)建立生产全流程溯源体系,保障食品安全;3)加强技术改造,推动食品加工营养化转型;4)健全冷链物流体系,提升信息化水平;5)培育新业态及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6)优化行政审批流程,重视人才培养。2022 年以来,各省区也相继制定并出台预制菜行业标准及产业政策,推动行业健康化和规范化发展。2023年 2 月预制菜正式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障。随着预制菜行业标准逐渐完善以及政策相继出台,有望提升行业门槛,加速行业出清。
2016 年以来国家层面预制菜行业相关政策一览
2016 年 12 月 《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拓宽主食供应渠道,加快培育示范企业,积极打造质量过硬、标准化程度高的主食品牌。(2)研制生产一批传统米面、杂粮、预制菜肴等产品,加快推进马铃薯等薯类产品主食化。2016 年 12 月 《关于做好“十三五”时期消费促进工作的指导意见》:(1)优化消费供给结构,推进内贸流通创新,拓宽消费供给渠道;(2)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消费供给条件,推动消费规模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2017 年 1 月 《关于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1)优化行政审批流程,为企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2)完善食品工业支持政策,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重点支持食品行业重大技术改造;(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等院校加强食品行业需中高端人才的培养。2017 年 2 月 《“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确保生产过程整洁卫生并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确保生产经营各环节数据信息采集留存真实、可靠、可溯源,加快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建立最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2017 年 4 月 《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健全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鼓励冷链物流企业经营创新、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快冷链物流技术装备创新和应用。2017 年 5 月 《“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加快食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增强食品科技创新,培育食品新业态和新兴产业,强化食品品牌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7 年 6 月 《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 年)》:(1)加快食品加工营养化转型,提出食品加工工艺营养化改造路径。(2)研究不同贮运条件对食物营养物质等的影响,控制食物贮运过程中的营养损失。2019 年 5 月 《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1)严把食品加工质量安全关;(2)严把流通销售质量安全关,建立覆盖基地贮藏、物流配送、市场批发、销售终端全链条的冷链配送系统;(3)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食品生产企业对其产品追溯负责。2019 年 12 月 《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到 2035 年,食品安全标准水平进入世界前列,产地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食品安全风险管控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食品安全状况实现根本好转。2020 年 1 月 《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 对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受理、审查、许可证管理、监督检查等作出了详细规定。2021 年 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 年) 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支持绿色食品等重大项目建设,壮大绿色食品产业链。2023 年 2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2.3、BC 端需求推动行业扩容,供给端保障行业发展2.3.1、B 端:预制菜实现降本增效,短期放量确定性高我国餐饮连锁化率和集中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据 CCFA(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我国餐饮连锁化率逐年提升,由2018年12.8%增至2020年15%。但对标美国和日本等成熟市场仍然较低。美国连锁快餐于20世纪2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餐饮连锁化率已达54%,日本餐饮连锁率也达到49%。竞争格局看,我国餐饮行业CR5仅为2%,远低于美国15%和日本14%。我国餐饮业连锁化率低且竞争格局分散与我国菜系特点及烹饪手法有关,相比西式快餐,我国菜系种类丰富、烹饪手法工序复杂,标准化难度较高,且各区域口味差异程度大,导致餐饮企业连锁化扩张时面临成本高、众口难调等困难。
餐饮企业面临“三高”问题,预制菜实现降本增效。据中国饭店协会,餐饮企业除三项费用占比前三是原料进货成本、房租及物业成本以及人力成本,占总营收比例为 72.45%。在成本压力下,越来越多餐饮企业通过中央厨房为终端门店制作加工并配送预制食材或半成品,有效降低餐饮后厨和仓储面积、加工损耗率以及厨师成本。以美团一份 20 元快餐为例,使用预制菜与直接购买食材相比总成本下降 0.4 元,其中人工成本下降 0.8 元,房屋租赁成本下降 0.4 元以及能源杂费下降 0.2 元。餐饮企业自建中央厨房可能面临产能过剩、管理不当等问题,对于小 B 企业可能导致成本不降反增,而第三方预制菜供应商能为餐饮企业稳定供应半成品食材,满足其降本增效的需求,有利于其快速复制及扩张,因此成为众多餐饮企业的选择。随着我国餐饮规模及连锁化率提升,预制菜B端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
团餐、乡厨等新业态迅速发展,预制菜解决供应难点。据中国饭店协会,我国团餐市场销售额从2016年0.9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1.53万亿元,4年CAGR为13.6%。我国团餐企业同样面临成本高、利润低的问题,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食堂运营采购成本和人力成本占总营收 70%,净利润只占 8%。团餐供应要求口味品质和出餐时间稳定,且经营场景主要是学校、机关、军队、企业、航空铁路食堂等,对食品安全要求较高。预制菜通过标准化工艺生产,能满足团餐大批量采购、集中供应以及出餐稳定的需求。此外,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提升,以农村红白喜事为主的乡村宴席逐步发展,由于乡村宴席招待人数较多,自制菜品可能会面临采购品种和渠道复杂、加工缺乏规范以及食品安全不过关等问题。预制菜能够省去原料采购环节,提升菜品标准化程度,从而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外卖市场需求崛起,加速预制菜渗透。随着懒宅经济发展,人们逐渐选择外卖替代自主烹饪,以节约时间成本。我国外卖用户规模由2011年0.63亿人增至 2020年 4.56 亿
上一篇:肇庆金利五金,广交会“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