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中国教育国际化发展新跨越 政策牵引 多方协力 精准定位
国际商报记者 汤莉
通过海外引进、合作共建和自主创新等形式,中国已经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教育水平的国际化学校。与此同时,在国家“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海外国际学校”的指引下,华文学校和国内民办教育机构开始在海外尝试学历型教育。为更好地推动中国国际学校的发展,全球化智库(CCG)于5月25日在北京总部举办“新时代中国教育走出去的路径与趋势”圆桌研讨会,并发布CCG研究新著《全球国际学校发展与中国实践》。
《全球国际学校发展与中国实践》梳理了国际学校的产生、内涵和外延,介绍了全球国际学校发展路径,总结了主要发达国家海外国际学校的建设经验,继而聚焦于在华国际学校的成长态势,对当前建设中国海外国际学校的政策信号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国际学校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国国际学校的世界图景和发展情况。该书由CCG秘书长苗绿博士、CCG副研究员曲梅共同编写,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建设海外中国国际学校有助于促进共建“一带一路”,保障随迁子女教育权利;有助于促进民心相通,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中文教育需求;有助于应对国际人才竞争,寻求更加广泛的国际人才培养的新方案;有助于更好地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分享中国基础教育经验。
报告从六个方面提出促进海外中国国际学校发展的建议。一是加快凝聚海内外各界华语人士共识,构建“中国标准、共商共建、广泛认可”的海外中国国际学校体系,并推动海外中国国际学校建设纳入“一带一路”倡议等政策体系。二是成立海外中国国际学校建设和协调机制,共同推进海外国际学校建设,有效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三是加大针对海外办学需求与条件的调研力度,摸清需求,精确办学定位和路径,为制定中国海外国际学校政策和开展相关实践做好铺垫。四是尽快出台建设海外中国国际学校的指导意见或法律法规,为海外学校办学事业的开展提供明确的依据和指导。五是稳扎稳打,发动多方力量,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现有的国际教育资源,争取当地政府或民间力量的支持,鼓励各类在华国际学校“走出去”办学,支持海外2万多所华校转型,拓宽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六是加强教师、教材、教法资源的筹备,鼓励国内师范类院校开设海外国际学校需要的各类教师培养项目,重视创新教学方法,开发兼顾中国特色与地方特色和全球性的课程及教材。
近年来,全球国际学校总体规模与发展潜力保持增长,英式和美式国际学校的占比较大。据国际学校咨询公司(ISC)预测,全球英语国际学校市场将进一步发展,在2026年将达到1.6万所。尽管中国英语国际学校数量增长较快,但业界认为,基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在华国际学校数量和市场规模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为进一步促进在华国际学校发展,报告建议重视在华国际学校的战略意义,秉持“人才环流”的人才观,充分发挥在华国际学校的引才、育才优势,并进一步发挥在华国际学校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作用,加强中外教育的融合与创新,提升人文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面向中国学生的在华国际学校应以培养“现代中国人”为目标,不仅要以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为重要导向,还要注意加强学生对于中国语言、文化与基本国情的了解,正确引领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的国际化人才。加大中外融合课程的开发和指引力度。完善在华国际学校教师培养、交流与管理体系。组织专业力量发挥支持和监督功能,在加强对在华国际学校发展研究的同时,探索成立在华国际学校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监督。建立明确的升学机制,打通国际学校向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升学的渠道。
CCG自2016年起开始发布《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系列研究报告,已先后以中国国际学校整体发展情况、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战略、国际教育本土化、国际理解教育、回顾与展望为主题发布了五册蓝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