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房地产要怎么救市呢?我们来看美国人是怎么说的?
今年以来,房地产让国人操碎了心,连美国人都来操心了。
我们看到,最近有美国媒体对未来几个月,中国房地产政策进行了大胆预测。
美国媒体操心中国房地产
我们先来还原一下事情的真相,再来分析它的可信程度,以及动机是什么。
当地时间6月5日,美国彭博社搞了一个号称绝密的大新闻。
该新闻说,据知情人士透露,金融监管机构正在酝酿一揽子全新的措施来支持房地产市场,例如减少一二线城市的首付,降低交易代理佣金,并进一步放宽限购等等。
彭博社一向以严肃专业的新闻而著称,他们也经常能够搞到所谓的绝密新闻。
我们举个例子,2022年2月4日,彭博社率先发布重磅绝密新闻,称俄罗斯即将入侵乌克兰,对此俄方极力否认极尽嘲讽,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
这能不能说明彭博社的新闻都是比较靠谱的呢?实际上恰恰相反!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后面再来揭晓答案。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是彭博社描述高度机密新闻时的惯用手法。
这种说法充满了人为因素,甚至猜测的意味,难道“知情人士”透露的就一定是真的吗?
中国房地产最新的动向与主流观点
彭博社这条新闻的由来,还是有迹可寻的。
我们看到,与这条新闻相关的是,第十届陆家嘴论坛将于6月8日至9日在上海举行,金融监管局李局长将亲自参加,这是国家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以后,他首次公开发声。
那么,彭博社的这条新闻到底有没有谱呢?我们还是回到房地产本身,来看清楚目前房地产是什么样子,更大力度的救市到底有没有意义,有没有可能呢?
房地产目前的现状与趋势,其实是非常清楚的。
自从3月份三年积压需求释放出一波小阳春之后,房地产再次进入不温不火的状态,不仅二线以下城市持续降温,一线城市也出现了量价齐跌的现象。
所以,吴晓波才喊出“救楼市才能救内需”的口号,而经济学家马光远则反对说楼市不需要救,因为当前市场低迷是房地产周期自身演化的结果,出台任何政策都无济于事。
房地产已经不是房地产本身的问题了
我们看到目前的房地产,中央“房住不炒”的指导思想和统一的政策措施都非常明确了,金融支持力度也已经非常大了。
未来几年,房地产要安全稳定过渡到新模式,这是确定的,所以市场大起大落不会再有了。
地方上“因城施策”,除了一线城市仍然相对谨慎以外,全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已经实施了最大力度的救市政策,该有的都有了,甚至有些不该有的也暗中有了,比如零首付甚至负首付。
我们多次讲过,房地产已经不是房地产本身的问题了,而是经济问题和信心问题。
简单来讲,房地产大招用尽,最终还是要看经济是否能好转,多快的速度什么时候能好转。
经济不好的时候,老百姓只敢花小钱,把大钱存银行,这就是预防性储蓄。经济好的时候,老百姓能持续稳定挣到钱,才敢花大钱。
买房子几乎是最大的钱了,目前大家连耐用消费品和大宗商品都买得少了,更何况买房呢?目前行情本来就不好了,几百万的东西不谨慎能行吗?万一买亏了呢?
我们绝不是唱衰房地产,而是说再出台什么救市大招已经意义不大了,救房地产不如救经济,不如救企业,不如救民生。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彭博社的那条新闻到底靠不靠谱呢?
彭博社的新闻是真的吗?有意义吗?
彭博社的新闻中提到3条救市政策,第一是减少一二线城市的首付;第二是降低交易代理佣金;第三是进一步放宽限购。
第一条是目前有些城市已经在做的,主要针对刚需和改善性住房。目前这两种需求的首付和利率都已经很低了,再放得更低,意义也不大了。
第二条,4月份相关部门已经在跟房产中介机构约谈了,这不是什么新闻。
第三条,首先这不是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彭博社可能不太懂目前中国放开限购这件事情的决策机制。
这是“因城施策”的核心部分,决策机制是各地根据市场情况提出方案上报,上面批复以后才能实施,跟金融监管机构关系不大。
那么,彭博社是怎么出来这种“重磅新闻”的呢?动机是什么呢?
彭博社是何居心?
这条房地产的新闻和我们前面提到的俄乌冲突的新闻一样,都是彭博社的分析师根据目前形势和趋势做出的推断,甚至是猜测,他们可能会找“相关人士”印证这些推断。
例如俄乌冲突的新闻并不新鲜,冲突发生之前,美国情报部门早已预见到冲突会发生。
总统拜登也多次发出战争警告,他甚至还在战争爆发前一周的2月18日,就俄乌局势发表全国电视讲话,明确表示俄罗斯将会在未来几天内“入侵”乌克兰。
这次的房地产新闻也是一样,只不过是对现有信息的汇总和判断而已,可以说是半真半假,你不能直接说它是假新闻。
关键是彭博社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何居心?
基于目前形势,炮制半真半假的预测性新闻,如果你长期关注彭博社的新闻,就会发现这是它的惯用手法。
这里面最大的可能性,只不过是新闻的本质,就是要吸引眼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