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是怎么实现甜蜜的和谐的——跟我学经济学(8)
均衡分析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之一。经济学中的均衡是从物理学引进的概念,指各种变量的作用互相抵销、暂时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而没有进一步变动的倾向。供求均衡就是生产者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正好是消费者需要的数量。这是一种理想而又甜蜜的和谐。经济学中的均衡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指在假设其他市场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产品或要素的市场均衡,即供给量=需求量。局部均衡分析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其研究方法是从相互联系的整个经济体系中抽出某个市场单独加以研究。供求定理就是典型的局部均衡,如图2-4(a)所示,E表示均衡点。供求定理说的是,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供给增加;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供给减少。当供给和需求达到一致时即实现了均衡。一般均衡指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在一定条件下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即总供给=总需求。一般均衡是最普通、最常见的均衡,也就是很普遍的均衡。在一个一般均衡的市场中,每个单独的市场都是局部均衡。由于真实经济世界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产物,局部均衡只是一种理论抽象,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换言之,真实世界只有一般均衡。由于一般均衡涉及的变量太多,需要通过抽象的局部均衡分析间接推导出一般均衡,再以此去理解世界。
二是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静态均衡指一个经济系统中所有变量都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状态,即没有变化发生的状态。图2-5(a)可以看作是一种静态均衡。严格地说,它是一种特殊的均衡,即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均衡态势保持不变的一种情况。动态均衡指一个经济系统中各种变量随时间推移而变化时所实现的均衡状态。图2-5(b)、(c)、(d)都表现为动态均衡。它们的区别在于,图(b)是供给不变,需求变动实现的均衡;图(c)是需求不变,供给变动实现的均衡;图(d)是供给和需求同时变动实现的均衡。静态均衡是一定时点性的解析,描述一个极短时间内的均衡。动态均衡是一定时期内流量的均衡,描述各种变量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运动达到的均衡。由于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静态均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分析静态均衡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因为静态均衡分析是动态均衡分析的前提,静态均衡可以作为动态均衡的一种特殊情况。研究静态均衡的目的在于发现外生因素不变条件下均衡的存在条件。弄清了静态均衡的条件才能更好地研究动态经济系统。
三是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市场均衡与非市场均衡。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区别在于生产要素的变化。短期均衡是指有关经济变量在短时间内仅能部分调整而达到的市场供求均衡状态。在固定成本即生产规模不变条件下,厂商不能对生产规模做出调整,只能通过增加或减少其可变投入的使用量来改变产量。长期均衡是指各种经济变量在长时间内能够充分调整以达到市场供求均衡状态。长期均衡意味着没有一个厂商倾向于改变自己的行为,厂商的产出水平是最优的,除非影响供给和需求的某些因素发生了变化。从理论上讲,短期均衡是可以实现的,但实际上由于市场千变万化,短期平衡不是一成不变的。长期平衡也只是一种趋势。市场均衡是指在价格机制作用下供给与需求实现的均衡,市场得以出清;非市场均衡是供求由政府调节、而不是由价格机制发挥作用而形成的均衡。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供求是怎样实现均衡这种甜蜜的和谐的?例如,当人们需要100万支铅笔的时候,是谁告诉生产商生产100万支铅笔以及生产这些铅笔需要多少木材、石墨、橡皮、金属箍等?事实上,铅笔供求不断。在经济体常常发生这种非常奇妙的事情,即供求不断实现动态均衡。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研究了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一市场的供求均衡。其主要思想是,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均衡有赖于其价格。以石油为例,当石油的需求大于供给时,石油的价格就会上涨,进而迫使人们减少需求,刺激石油公司增加供应,最终供给和需求将回到均衡状态,实现“局部均衡”。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和其他因素都会发生变化,一般均衡是怎么现实的呢?对此,法国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Léon Walras,1834-1910)进行了研究,并在1874年率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一般均衡框架。该框架包括交换均衡、生产均衡、信贷均衡、货币均衡。他因此被称为“一般均衡之父”。他认为各种经济现象都可以表现为数量关系,这些数量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整个经济体系的两大市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上,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与供求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单个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不仅受它自身供求的影响,还受其他商品和生产要素供求与价格的影响。通过市场竞争,所有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价格及供求都能自行调节,达到一个特定的、彼此相适应的稳定状态,从而实现一般均衡。具体来说就是,要使整个经济体系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就必须使所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同时达到均衡。用数学表达就是,只有当所有的方程式同时成立的时刻,一般均衡才有可能发生。但瓦尔拉斯没有找到这个数学问题的答案。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Kenneth J.Arrow,1921—2017)和法国经济学家热拉尔·德布鲁(Gérard Debreu,1921—2004)使用严密的数学方法论证了,存在一组竞争价格体系能使得整个经济体系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在这种均衡下,实现了所有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所有生产者利润最大化。这就是“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英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1904—1989)则在吸收其前人的一般均衡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动态一般均衡理论。该模型的意义在于,它在理论上论证了“看不见的手”引导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做出相互协调的行为并获得满意结果,最终实现一般均衡状态。正如美国经济教育基金会(FEE)的创始人和主席伦纳德·里德(Leonard E.Read,1898-1983) 在《我,铅笔》一文揭示的道理一样。即尽管无数人各司其职,没有人组织,但经济体中的各种市场神奇地实现了和谐的均衡: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资源没有被浪费。
(作者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研究员,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