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融媒讯|最近,一份聊天记录被曝光,说的是某地要举办招商引资会议,竟有人开出3000元价码雇“老外”到场站台。赤裸裸的造假手段,着实令人气愤。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地方把“好经”念歪了,走了样、变了形,出现了一些乱象,如招商现场成“秀场”、互挖墙脚、“血拼”内耗,“超常规优惠”、盲目跟风、承诺不兑现……
此风不可长,得刹一刹。
一
分析发现,招商乱象普遍存在,花样翻新。
作秀式招商。为了撑场面,一个项目反复签约;为了造声势,几千万的项目包装成几亿;为了显得国际化,找外国人假扮外商;还有的项目明明已经开工,却重复“演”签约。
挖墙脚式招商。在某地,同处一市的各县区为争夺企业,竞相推出“帮盖标准厂房,租金减免”政策,甚至出现一家企业落地后前5年只出一年租金的情况。这只是一个缩影。眼下,各地“超常规优惠”愈演愈烈,“血拼”内耗,加剧地方负担。
画饼式招商。有的地方为了吸引外来投资者,给企业种种承诺,签约后却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供地保障、税收优惠、利率补贴、用工补贴、员工福利房、子女就读便利……办得到的办不到的,啥都敢承诺,最后往往变成“空头支票”,让投资者“很受伤”,也让地方丢了信誉。
《如此招商》 新华社发 朱慧卿作
来者不拒式招商。有的地方为完成招商任务,不设门槛,不论良莠,“捡到篮子里都是菜”。有的招来“李鬼”企业,有的项目质量不过关,甚至高耗能项目也拿来凑数,看似收获不小,实则得不偿失。
跟风式招商。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一些没有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的地方,不考虑当地配套、不管能否落地,盲目引进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热点项目,看似很高大上,引进后往往“水土不服”。
摊派式招商。此前“穷乡镇摊上3000万元招商指标”“妇联、教育局、工会等机关认领招商任务”引发热议。明摆着完不成的招商指标,只能是对干部的瞎折腾,还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还有可能引发弄虚作假。
二
招商引资是地方抓经济、强产业的有效手段,各地铆足了劲儿,强力招商。然而,丛生的乱象,既劳民伤财、浪费资源,又破坏了市场环境、透支了政府公信力,危害不小,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是畸形的政绩观、发展观在作祟。
有一种焦虑叫你不主动出击,招商引资机会就被抢走了,但办法又不多,只能简单粗暴,用优惠“豪赌”,往往超出承受范围。有一种焦虑叫政绩考核,搞些“短平快”项目,短期内让数字漂漂亮亮,贪一时之功、解一时之困。
《作秀》 新华社发 大巢作
考核不科学。不能仅看招了多少商,引入了多少项目,更要看落实了多少项目,引入了多少资金,起到了多大作用。
作风不扎实。有句话说,一个真正的招商人“三不怕”,不怕跑断腿、磨破嘴、丢面子。好项目要靠“抢”,一次次实地探访、一次次洽谈会、一份份资料等,才可能换来头部项目落地。但一些招商人员不想下苦功,仅仅在办公室写写邮件、打打电话,或者把出去招商当成“一日游”,走马观花,自然是招不到好商的。
能力不过硬。招商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既要懂产业,还要懂政策,还得会谈判,必须得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但很多地方,缺乏此类专业人才,招商人员也静不下心来学习研究,很难赢得投资人的青睐。
当然,出现招商乱象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不正常的政商关系、缺少契约精神、新官不理旧账、项目落地过程不够规范等等。
三
招商引资的本意应是充分引进外来资源发展地方经济,是地方抓经济、强产业、促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被誉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说到底,招商就是招城市发展“合伙人”,关系城市未来发展的高度与后劲。
招什么?知己知彼。资源是稀缺的,特别是土地资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既要立足自身实际,想清楚自己要什么、缺什么,又要研究产业潮流趋势,搞清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盲动、不犹豫,该出手时就出手,避免坐失良机,也要避免因急于求成而被“忽悠”。
怎么招?丰富“工具箱”。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代理招商、网络招商、产业链招商、订单招商、资本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乡情招商、飞地招商、生态招商、赛事招商、反向招商、社群招商、直播招商……形式多样、类型丰富,总有一款适合你。
怎么留?打好“服务牌”。招商引资要从拼土地、拼政策,转向拼服务、拼环境。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的“强磁场”“金名片”,营造让企业家“感到舒服”的营商环境,自然“引得凤凰来”。还要做好“招后服务”,让好口碑口口相传,不能一招了之。
引得来、落得下、留得住,看似简单的九个字,背后是实打实的理念优化、职能转变、环境友好。说到底,少些花招,多点真诚,“商”和“资”自然会找上门。
来源:青岛宣传
编辑:方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