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农网】
6月7日,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社会企业研究成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据介绍,为深入研究社会企业对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对促进共同富裕社会建设的潜在价值,2022年以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持续开展社会企业系列课题研究,首期形成《社会企业的政策创新与扩散》与《外国社会企业立法译汇》两项重要研究成果,并在会上发布。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表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作为乡村发展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在过去的15年里,先后创办中和农信、善品公社两家社会企业,并以创新的方式对推动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有益尝试。未来将在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培育、乡村建设、社会事业和社会动员方面,不断推动实践创新,与多方力量同心同力同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应有贡献。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表示,社会企业是乡村振兴的有益力量,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在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非常有价值。《社会企业的政策创新与扩散》与《外国社会企业立法译汇》的出版对推动社会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应该得到行业重视和推广。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刘文奎认为,社会企业直接为弱势群体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同时还能积累公益资产,创造社会(公益)资本,通过企业的方式为公益资本实现增值。社会企业制度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慈善机制(基金会)的结合与创新,是人类社会重大的制度创新。融合了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慈善机制的长处,使得公益慈善更有力量、更加可持续,使得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重视社会利益。而且,社会企业还能缓解贫富差距,促进公平分配与共同富裕。
在报告发布环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邓国胜介绍了《社会企业的政策创新与扩散》有关情况。他认为该书的价值在于,对社会企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社会企业可以采取分领域、分地区分步试点和推广的策略,从政策创新与扩散的角度,对我国社会企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还首次提出了社会企业营商环境的概念,并从政务环境、市场环境、金融环境、法治环境、创新环境、慈善环境几个维度对社会企业进行营商环境测度和估算。
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介绍,《外国社会企业立法译汇》选取八个国家的相关立法进行系统翻译,目前是在厘清不同国家在社会企业立法方面的基本立场、思路和具体规范,以期对于我国立法提供相关决策参考。同时也基本上掌握了世界范围内社会企业立法的几种模式以及优劣,还厘清了关于社会企业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和不同规范背后的原因与社会效果。她指出,社会企业立法的本质并非要约束其发展,而是廓清边界,厘定误区,促进社会创新、自由和机会平等。
会议还举行了以“共同富裕背景下的社企发展机遇”和“社会企业如何助力乡村发展”为主题的两个圆桌论坛。
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表示,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社会企业将以组织创新的形式存在,因为社会企业的最终目标是社会创新,即用现有的社会资源持续不断地解决社会问题,可以优化社会财富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王建英表示,社会企业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很大程度是一种关系问题,乡村振兴中的社会问题是各种关系的失衡,需要社会企业提供一种创新型的解决方案。这其中,需要考虑跳出现有工业化思维对乡村作为产品生产基地和生产资料提供方的传统定位和发展思路,找寻乡村在社会生态中的全新定位和发展路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邓国胜认为,乡村振兴的痛点难点在于缺人缺组织,我们需要培养更多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的人。
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社会价值创新总监陈鹏探讨了通过链接广泛的合作伙伴来推动以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核心的命题。通过支持多元的、不同类型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参与乡村振兴,引导和支持更多的企业兼顾社会使命,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龙成
本文来自【中国农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