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网红烘焙品牌首店开业,销售火爆。“黄牛”借机兜售靠前排队机会,甚至以上百元差价倒卖限购面包。相关消息一经报道,引发网络热议。
“黄牛”现象危害市场秩序,监管部门也多次严令禁止。往小了说,代购者多次反复购买,导致商品稀缺性和限量性被人为放大,部分消费者可能失去购买机会。往大了说,抬高囤积商品价格损害消费者权益,损害公平交易原则,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从近年来的执法案例看,有的受到行政处罚,情节特别严重的甚至构成犯罪。
面对如此严管态势,“黄牛”为何屡禁不止?一方面,可观的利润空间使一些人挺而走险。另一方面,“黄牛”抓住消费者猎奇从众或贪便宜、走捷径等心理,把自己包装成“收费服务”,诱哄一些不加深思的消费者完成交易。“黄牛”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对商家也有一定好处,导致有的商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外,“黄牛”行为通常具有隐蔽性和流动性,使得监管难度增加。因此,治理“黄牛”行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消费者应自觉抵制购买“黄牛”产品的诱惑,避免被“黄牛”牵着走。要增强风险意识,通过“黄牛”代买,实际上并未直接与经营者建立法律关系,一旦出现纠纷,可能增加维权难度。要认识到“黄牛”对消费者权益的长远损害,遇到“黄牛”应主动举报和配合执法部门的工作。
商家也要调整经营理念,饥饿营销有利有弊,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应主动提供更便捷的购买渠道,加强对商品的供应链管理,提高商品的可及性和可购性,不给“黄牛”制造机会。
根除“黄牛”现象还需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量的建设、推动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的建立等。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形成系统化的治理机制,才能更有效地打击“黄牛”,营造更加安心舒心的消费环境。
记者:向斯佳
监制:乔申颖
审核:张倩
编辑:张晓(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