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究竟什么样的汽车能源才能算是新能源成为一个公众热点话题。按照国家颁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中的界定,新能源汽车应是“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据此,许多观点认为只有氢能汽车才算真正的新能源汽车,而现在各大车企生产的电动、混动车,并未脱离传统能源,划在新能源车的范畴,未免有些牵强。
其实就电动车来说,的确不是什么新事物。比如低速电瓶车,虽然在许多性能指标上,不能和在售的电动车媲美,却很早就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果电瓶也算新能源的话,在吉林市,曾有一家工厂在五十多年前就批量生产过。这家工厂原址位于吉林大街(吉林商城对过的板材市场),名字叫做吉林市电瓶车厂。
《昌邑区志》记载:1969年12月(另有资料说是1968年),当时的南京街道电镀厂、文庙街道东风机械厂、东局子街道五金厂和民主街道机械厂合并成昌邑区机械厂。从记载上看,合并之初,这家工厂的规模并不大,生产设备也很简单,216名职工在第二年只创造了60万元的产值。1972年,吉林市委全面贯彻“一抓三促”方针、掀起生产建设新高潮。当时的这家区属工厂也积极进行拓展新业务的尝试。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工厂试制出第一台电瓶车。经过市机械局鉴定为合格产品,很快开始进行批量生产。
以生产电瓶车为新起点,工厂规模也有了一定扩大:车间厂房、办公楼、变电所等建筑物被相继扩建,10台现代金属机床也被成功引进。1973年,工厂名称改为吉林市江城电瓶车厂。1975年,电瓶叉车试制成功,随即电瓶车和叉车均被列为“国家机械工业部计划产品”。拥有国家生产计划保障,这在计划经济时代,无疑是捧得了金饭碗。
可惜好景不长,从1980年开始,电瓶车、叉车的销售由国家统一调拨改为自销,金饭碗一下变成了化缘钵盂,这令工厂顿时感到了不适应。屋漏偏逢连夜雨,虽然电瓶车、叉车已经历了产品更新换代,算是当时比较不错的产品,但是产品质量却出现大问题,进而导致声誉扫地,产品陷入积压滞销的窘境。
1982年工厂更名为吉林市电瓶车厂,随后企业进行了经营管理调整,并开发了第三产业,生产经营情况大有好转,“吉林牌”电瓶车、叉车的销路逐步拓展,1985年,年产电瓶车(2吨平板车)150台,叉车15台,年产值205.1万元。效益虽不及七十年代末,但总归呈现了稳步回升态势。
1986年,电瓶车厂的的年产值达到230万元的峰值,随后,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年产值逐年下降。到了1999年时,企业只有21万元。《昌邑区志2》记载,电瓶车厂1996年企业实行股份制,企业名称也改为隆丰有限公司。吉林大街厂区也被改建为板材市场。然而另有信息显示,吉林市电瓶车厂有限公司才是老厂的衣钵传人。直到2021年,这个企业仍在经营“电瓶车、叉车及其零部件生产、销售、维修”业务。
就在2020年,一家山东生产低速电动车的企业斥资15亿元,收购了曾为吉林市带来巨大荣誉的轻型车厂70%股权。获悉此事,心中颇感失落之余,不免陷入深深的思索——吉林市许多名噪一时的工业门类为什么没有很好地发展到今天呢?
凡事有因有果,一切成败得失,原因复杂,有时候还真不能简单地让大环境背锅。时过境迁,抱怨和指责并没有任何意义,惟愿有志向高远的有心人,能洞悉因果根本,并以之作为发现机遇、抓住机遇,进而掌控机遇的镜鉴,如此才不负将来,更不负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