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高科技产业高度重合,韩国是不是没有前途了?
最近查了下韩国从2017年以来的对华顺差,在越来越少2017年韩国对华顺差747.6亿美元2018年韩国对华顺差958.5亿美元(历史最高值,这一年全球存储半导体价格大涨,三星和海力士都大赚特赚)2019年韩国对华顺差625.7亿美元2020年韩国对华顺差602.6亿美元2021年韩国对华顺差646.2亿美元2022年韩国对华顺差370.5亿美元2023年第一季度韩国对华逆差19.6亿美元。
我又查询了最新的1-5月的数据,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中国1-5月对韩国出口为647.42亿美元,从韩国进口为632.65亿美元,韩国对中国仍然有14.77亿美元的逆差。
如果说今年韩国对中国出现逆差,是因为全球电子和半导体市场走向低迷,全球需求下降的结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20-2022年是全球电子和半导体产业的黄金三年,在2022年下半年开始走向结束,但是这三年下来韩国对华顺差并没有重现2017-2018年的高达700多亿到900多亿美元顺差的辉煌。
其背后的最大原因还是我国的出口竞争力在越来越强,2017年我国对韩国出口为1027.5亿美元,到了2022年我国对韩国出口变成了1626.2亿美元,增长了大约60%而同期2017-2022年从韩国进口仅仅从1775.1亿美元增加到了1996.7亿美元,仅仅增长了12.5%。
中韩产业确实处于高度重合的状态,造船,手机,显示面板,芯片,汽车等韩国的主要产业,都面临着中国同类型企业的强竞争状态,韩国的大公司在一些领域逐渐的丧失和退出了中国市场,最典型的就是智能手机,汽车等等。
可以说中国一些企业的上升伴随的就是韩国同类型企业的份额下降,或者增速下降,那韩国是不是就没有前途了呢?我觉得并不是,中国的崛起和重合的产业,肯定会高度的挤压韩国的产业空间,影响其人均GDP,但是其实全球产业空间够大,即使中国崛起,对韩国相关产业形成竞争和挤压的情况下,仍有足够的产业空间让韩国5000万人保持较高水平。总之一定不要单独的看韩国,而是要把韩国作为西方体系的一部分来看。
韩国仍然有很大机会的原因如下:
1:中国极难在某个产业占据100%的份额,而韩国人口只占全球0.7%一般来说,能在全球拿下40%-50%的份额就已经极为惊人了,像华为的通信设备业务在全球竞争力这么强,还有中国市场的加持,在全球的份额也就是30%多。以钢铁产业为例,由于本土市场需求巨大,中国的粗钢产量占了全球的一半,这个占比已经非常高了,但即使这样韩国的浦项制铁仍然是世界五百强,2022年《财富》杂志世界五百强里面韩国浦项制铁排名世界第188位。
再说造船业,虽然全球造船业从中日韩三国演义,逐步转变为中韩争霸,而目前中国渐渐在占据上风,但中国造船也不可能就占据全球100%的份额,我们举个例子,即使按照非常乐观的估计,即以后中国造船占了全球80%的份额,韩国只占了10%的份额,对韩国来说也不差,因为韩国的人也只占全球的0.7%,能获得全球10%的份额也是赚不少了。对于显示面板,半导体,汽车等产业也同样如此,韩国人是可以获得空间的。2:中国不可能在每个产业都胜过韩国这是客观的市场现象,中国产业竞争力总体提升,不代表就可以在所有产业都超过韩国,就像中国目前高端产业竞争力虽然总体不如美国,但是不妨碍中国在高铁,5G,特高压等方面超过美国。韩国一定会有一些产业保持优势。
3:美国市场+欧洲市场+印度市场对韩国相对更友好就以智能手机为例子,三星在欧美就都卖的不错,在印度也卖的可以,即使失去了中国市场,并且有中国公司的竞争,三星手机销量在2022年仍然是全球第一。美国+欧洲+印度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中美竞争的加剧,也会让美国的电子品牌在选择供应商时,不可能都选择中国大陆的供应商,一定会扶持台湾,韩国等中国大陆以外的供应商,以应对供应安全和地缘政治变化,这也是有利于韩国公司的,目前美系电子品牌是全球份额最高的,包括苹果,戴尔,惠普,IBM等世界级巨头,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这些互联网公司旗下也有硬件电子品牌。
他们出于政治因素,不可能说过度依赖中国供应链,因此是给韩系供应商很大空间的。
还有一个很大的变量就是人口变化,目前欧美印市场规模总和是比我国大不少的,我国在本身就面临市场规模赶超的压力,但现在中国出生人口下跌过快,2016年出生人口还有1883.2万人,到2022年只有956万人了,几乎下降了50%。
以后光是印度出生人口可能是中国三倍,同时欧美出生人口也正在赶超我国,这是非常惊人的趋势,意味着我国人均必须保持在印度的三倍以上(目前有五倍的优势),这样市场规模才能和印度一样大;我们的人均要超过欧美(目前是欧美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市场规模才能和欧美一样大;如果不能扭转这个趋势,则欧美印市场总和相对中国市场的优势会变得更大,这意味着即使韩国人在极端情况下完全失去中国市场,也有远比中国市场大的多市场空间可以发挥,而这些市场可能对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施加各种限制。
总之,我觉得我们在看待中外经济竞争的时候,其实也要像在军事领域一样,引入“体系化作战”思维,就如现代战争是海陆空天信息化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体系化作战一样,经济竞争其实也是体系化作战,韩国作为西方体系的一部分,西方的庞大市场,先进技术都是对他们开放的,而对我国则是有各种限制的,而且目前看这种限制有不断扩大的风险,这些对我国有所限制的市场,却成了韩国制造业的天然保留地。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美国为核心的庞大西方体系,而不仅仅是其中的某一个环节。
实际上我觉得这点对台湾地区,日本也是类似的,我们经常说穷台,并且一定能对对方造成打击和伤害,但是也要意识到,实际上西方体系是具有很强的供养能力,比如台积电,只要苹果,高通等西方公司持续的给订单和扶持,台积电就仍然是一家世界级大公司,这也是台独势力认为只要有美国支持就有恃无恐的原因,他们认为不仅在军事上可以获得支持,而且经济上也可以继续繁荣。
这两年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的迅速发展,其实也是因为中国本土市场开始供养和扶持国产供应链了,我们有一个庞大的本土市场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是最终取胜的基础。
最终的竞争,实际上还是在中美之间进行的,一定要在市场规模上,以及技术能力上压倒对方,其中市场规模的超过非常重要,
毕竟对方是市场经济,没有了市场也就没有了经济,更小的市场就意味着更小的经济,也就意味着更小的国力。
以上是今天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