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出险房企,实在是太难了,如果积极自救的话,发现钱根本不够花,而且融资渠道始终打不开。即使老板自己贴上身家,用个人财产担保融资,都不见得好使了。
当下民营房企的集体惨状,让人不禁想起了李嘉诚的睿智。早在2011年,李嘉诚通过将香港的不动产信托上市,成功套现了超过550亿港元。从2013年开始,李嘉诚在内地开始频繁抛售地产项目,以及商业物业套现。2013年从内地抛售套现的项目,累计获得超过200亿元的现金。在2014年抛售的速度加快,成功卖出了香港和内地的多处项目,当年累计套现904亿港元。
当初李嘉诚频繁卖项目套现离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甚至很多人质疑其做法是故意做空房地产。但是现在回过头看,李嘉诚的做法是非常睿智的,不赚最后一个铜板,见好就收才是常胜之道。
其实回过头看,从2013年开始,我们的房地产就已经能看到天花板了,而且彼时的地产行业的增速也在缓慢下降,城市化的进程也快见顶。只不过,2016年开始的全国棚改货币化安置,让三四五线城市打上了最后一针强心剂,房地产得以再大规模发展了三年时间。如果不是之前的大规模棚改政策,房地产行业的好日子,在2014年开始就逐渐到头了。
李嘉诚当时卖出资产套现的判断,现在看来确实是没错的,几乎是当时能看到的最佳时间节点。为何内地的房地产企业和老板们,难以做到这么精准的离场,其实跟格局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资源能力上的差异:
李嘉诚旗下的业务不止于房地产,还涉及港口、零售、金融等各个行业,而且是业务版图布局是在全球。比如通过港口、零售行业的数据涨跌,就能提前判断经济的冷暖,只要公司的研究部门不是傻子,就很容易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家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到经济发展的周期,折射到房地产行业的周期之上。这一点上,仅仅做地产业务的的国内地产商们,远远比不上。
另一个层面讲,李嘉诚在内地的政商关系也不是一般房老板能够匹敌的,早在很多年前李嘉诚就是内地政府的座上宾,最好的地块随便拿。即使囤地多年不开发,也很少有被处罚的,其地位之高可见一斑。所以,政策上的很多风吹草动,他们家是最早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