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6月25日电(李金友 郑奇悦)金鸡湖畔的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七连冠”,跻身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把阡陌纵横的白地变成充满活力的新城。
昆山,连续18年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全国首个在县级市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昆山高新区,向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加压奋进。
6月18日,武汉市党政代表团赴长三角学习考察,走进苏州工业园区、昆山高新区,“园区经验”“昆山之路”让人震撼,催人奋进。
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刘子清说,一路走来,让我们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认知,更看到了差距,激发了新的工作思路,“武汉经开区将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做有为政府,把学习考察的成果转化为推动经开区‘二次创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苏州工业园区何以腾飞?
从0到100培育产业创新集群
武汉市党政代表团在长三角学习考察期间,复旦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华略智库的三位专家、学者,受武汉媒体之邀,解读苏州制造腾飞密码。
“苏州几乎踏准了产业梯度转移的每一个关键点,既抓住了第一波产业转移的红利,也抓住了从0到100的产业培育机遇”。
专家们认为,“最强地级市”苏州坚持牵住先进制造业这个“牛鼻子”,精准发力、主攻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打造产业创新集群。
苏州工业园区正是苏州制造业腾飞的缩影。园区聚焦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优化服务链,初步形成完整的特色新兴产业培育机制,培育产业创新生态、打造产业创新集群。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是苏州工业园区的“园中园”,集聚生物医药企业2300多家,其中上市企业24家,年产值超过1300亿元,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业界的一个“奇迹”。鲜有生物医药积淀的苏州,在金鸡畔崛起“生物湾”,稳居国内生物医药第一方阵。
学习、借鉴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创新发展经验,抢抓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培育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生态、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集群,是武汉经开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第一个三十年,在武汉西南的黄土岗上,武汉经开区实现从“一辆车”“一个企业”到“一个产业集群”的“三级跳”,成为全国汽车产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武襄十随”国家级汽车产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区,2022年GDP突破2000亿元。
新一个三十年,武汉经开区聚焦“中国车谷”中心目标,“二次创业”再出发、再造一个经开区,以大产业引领大创新,以大创新推动大转型,奋力打造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
100.8平方公里的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揭牌,路特斯全球智能工厂、小鹏汽车武汉基地“拔地而起”,博雷顿科技武汉基地“破土”,纱帽大道新千亿元新能源汽车走廊初现轮廓。
在沌口,东风大道两侧,猛士科技“补白”电动豪华越野车市场,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建设紧锣密鼓……
两条千亿元新能源汽车走廊,一南一北,遥向呼应。
一辆车有一万多个零部件,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集群,独木难成林。
中创新航武汉基地、智新科技等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前来做“朋友”——中创新航生产的动力电池为“车谷造”新能源汽车充电补能;智新科技生产的IGBT功率半导体模块,为“车谷造”的新能源汽车装上“最强大脑”……
武汉经开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唐超表示,学习苏州工业园区经验,做有为政府,“做强、补弱、填缺”拿出“真金白银”打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新生态,引进、培育、孵化、壮大车规级芯片、汽车操作系统、激光雷达等领域科创企业,做大中国车谷新能源汽车“朋友圈”,推动产业链迈向前端、尖端、高端。
“最强县级市”何以最强?
铸链条造集群,楼上楼下就是上下游
连续18年位列全国百强县榜首、全国首个GDP突破5000亿元,昆山获誉“最强县级市”。
踏着“昆山之路”,走进昆山高新区,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的澎湃创新动力扑面而来。
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
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向高而攀、向新而生”,拥有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卓越研究中心、昆山杜克大学、清华科技园、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重大创新平台,成功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汽车等特色产业链、产业集群,“一条路就是一个产业链,楼上楼下就是上下游”。
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产业链育成经验,给军山新城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带来启迪。
武汉经开区“二次创业”再出发,“定军山,强沌口,兴汉南”,军山新城是战略支点;
武汉经开区叠加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等四个国家级试点示范任务,军山新城是主要承载区。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国内最早颁发自动驾驶商用牌照,发布全国首个城市级智能网联道路建设标准,“5G+北斗”车路协同应用国内领先。
军山新城是武汉市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的起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的“第一站”,亚洲最大、功能最全的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年内投用。6月15日,武汉市第六批60公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通过专家评审,自动驾驶汽车将从军山新城出发,过汉阳、跨汉江、穿汉口,驶上高速公路、驶向天河机场。
构建“生态链”、打造“朋友圈”,军山新城一直在行动。军山新城负责人介绍,经过几年建设,示范区建立了1个院士工作站、23个联合创新实验室和1个国家级智能交通技术创新中心,携手130余家企业组成“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联盟”,形成了涵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商业化运营等各环节的全产业链条体系,产业集聚和创新生态显雏形。
“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的学习考察成果,需要认真借鉴、学习,转化为实际行动。”军山新城有关负责人说,将加快建设军山科创园,形成园区强磁场,打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梯次培育“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独角兽”,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扩链”“延链”,以创新集成塑造强劲动能,以产业创新集群推动发展能级跃升,“在通顺河畔、龙灵山侧,快速崛起一座‘双智之城’‘未来之城’”。
昆山“引智”引来什么?
构建起多条新兴产业链
6月18日,武汉市党政代表团考察昆山高新区。半个多月以前,昆山杜克大学,走出了2023届407名毕业生。
把重量级大学“搬”到家门口,为昆山转型升级、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昆山杜克大学应运而生。
昆山杜克大学
昆山杜克大学,由美国杜克大学、昆山市政府和武汉大学联合创办,是全国首个设在县级市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目标是建成研究型、 国际化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
昆山杜克大学的“邻居”,还有成建制引进的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卓越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载体、创新平台。
依托“搬”来高端创新平台,昆山高新区聚高端创新要素、引高端创新人才,构建起半导体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链。
距昆山千里之外的武汉之南、大军山山麓,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创新园区(军山校区)施工正酣,明年9月建成一期,首批大学生、教职员工入驻。
与昆山高新区转型升级对科技、人才支撑的渴求类似,武汉经开区“二次创业”再出发,奋力打造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同样急需聚集高端创新平台、高端创新人才。
把武汉的科教资源优势,转变为创新发展的胜势,武汉经开区“引智”入车谷。
“大军山”牵手“喻家山”,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建到了“家门口”。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元元说,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教育创新园区,聚焦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加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加强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产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
华科大军山校区效果图
今年4月,全国首批、湖北唯一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正式成立,明年9月将率先入驻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聚焦“大制造”,打造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特区。
与卓越工程师学院同时首批入驻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新区的,还有先进制造与新材料、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碳中和与环境保护、生命科学与医疗卫生等交叉创新学部,以及国际联合学院等。
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建设紧锣密鼓之时,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经开区合作共建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日前迎来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中试产线点火试机。
这是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投产的又一条中试产线。今年初,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成果——电子氟化液项目首条中试产线已经投产,将为我国新能源和半导体产业链筑起安全屏障。
去年5月,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成立。一年来,汽车、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首批20个科研成果入驻研究院中试基地,起跑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李江华说,研究院还正在建设中试平台集群,构建全链条孵化体系,通过中试熟化、扩大,产生一批高质量创新成果,培育孵化一批高质量企业,实现中试熟化在基地、产业落地在中国车谷。
在军山新城大军山的另一侧,正在加紧建设的武汉理工大学“三院”,预计明年9月投用,入驻首批大学生和教职员工。
武汉理工大学“三院”将聚焦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在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三大领域,建设七大创新平台。“武汉经开区、武汉理工大学共建政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共育创新创业人才,将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清杰认为。
武汉理工大“三院”加快建设
“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武汉理工大学‘三院’,是武汉经开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刘子清说,将学习苏州、昆山经验,把创新书写在发展的大旗上,集聚高端创新平台、高端创新人才、高端创新企业,开辟新领域、奋进新赛道,在中国车谷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火花迸发的“创新之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