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青稞燕麦奶能否解决口感粗糙的问题并突出谷香味?青稞米能否延长货架期至12个月以上?带着这些问题,一些青海的科技企业来到江苏,寻找技术合作的契机。6月28日,由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主办的西宁-南京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在南京举行。现场,来自两省的9家企业和院所进行成果发布,部分科技成果现场达成合作并签约。
“苏”式新科技惊艳亮相
推介会现场,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中国电科14所、江苏集萃先进纤维材料研究院等江苏企业的技术成果惊艳亮相。
在南京建邺区河西,一条“地上飞龙”穿梭在城市间,这条有轨电车线路的信号系统,就是由中国电科14所研发的。中国电科14所研究员赵新介绍,14所作为轨道交通“中枢神经系统”的创新模式引领者,为南京河西、麒麟有轨电车,宁天城际轨道交通装上“智慧大脑”。同时,还参与了南京多数在营、在建的地铁、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的信号系统技术研发工作,具有自主化城轨信号系统,综合监控系统,智慧城轨整体解决方案技术水平行业领先。
新技术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智慧“观天”,赵新告诉记者,电科14所成功研制了国内第一套C波段和S波段有源数字相控阵天气雷达,以及国内首套高分辨局地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协同探测系统。“是国内唯一能够提供从气象探测装备,到精细化天气预报与服务“智慧气象”整体解决方案和系列产品的供应商。同时也是国内唯一全系列气象雷达提供者,覆盖测风、测雨、测云全体制全频段。”
数字化助力科研创新。以“人脑机”技术为例,脑机接口技术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赵新介绍,电科14所人脑机团队建立学习再认知过程的脑电核磁数据库,运用脑特征采集分析等技术开展阿尔茨海默症筛查和干预研究,实现阿尔茨海默症早期发现准确率超过90%,远超同行业水平,干预方案可以有效延缓老年痴呆5~10年。
在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的应用产品中,不乏新科技的身影。长时间留香的衣服是什么样的?现场,江苏集萃先进纤维材料研究院市场部经理沈子良介绍了一种功能性微胶囊技术。其包括香味微胶囊和蓄热保温微胶囊,香味微胶囊香味纯正,香型众多,耐洗涤,洗涤20次后仍保留较好的香型,留香时间长,长达一年以上。而蓄热保温微胶囊可用于解决热能供给和需求失配的矛盾,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
同时,新科技应用解决用户痛点。面对部分用户对心电测试贴片过敏的问题,集萃先进纤维材料研究院聚焦先进纤维材料集成应用,研发了抗菌聚酯纤维凝胶、无纺布心电测试贴片。利用导电凝胶替换金属电极片,心电测试结果媲美市售产品,具有柔性、无粘合剂、亲肤、长期佩戴、抗过敏等优势。
新科技支撑国家重点战略,储能就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中的关键支撑技术。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吴晓东介绍,应从化石能源清洁化方面发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降低化石能源消费量和占比;同时,注重清洁能源规模化应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先进核能技术,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另外,也要关注新旧能源综合化发展,突破智能电网、先进储能,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节能优先,提高能效。
“青”式创新科技腾飞在即
来自青海省的青海高德威生物保健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天佑德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也现场发布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寻求江苏企业的技术合作。
“这款水的独特之处在于瓶盖,只有启用时,才会成为真正的饮料,即开即溶,不用保温杯泡枸杞。”青海高德威生物保健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魏学超介绍了一款黑枸杞水,是国内首创的黑果枸杞饮品,其创新科技应用,冻干粉与水同一瓶身,不同个体,解决了花青素的易氧化性和不稳定性,同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喝水的同时也补充了营养。
“解决谷物饮品后味发涩、发苦、口感粗糙的问题,突出谷香味。”青海天佑德科技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郝静说,公司生产的青稞燕麦奶存在一些尚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希望与江苏科技企业合作,优化口感,突出燕麦奶的营养特点,强化青稞功能性营养指标。同时,希望挖掘新产品功效、尤其是在肠道微生态方面功效有待挖掘和验证。青稞谷物浓浆被称为“可以喝的糌粑”,但其目前也面临技术难题。郝静介绍,希望保留传统糌粑口感、风味,传承文化特色,最大限度保留青穗营养成分,突出健康功能。
“我们的青稞面粉采用全粉超微粉碎技术制备,出粉率≥95%,整粒打粉,营养保留全面,符合全谷物食品判定标准,适用于制作面条、饺子、馒头。”青海华实青稞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工程师周文菊介绍了公司自主研发的挤压膨化技术、发酵改性技术和生物酶改性技术,优化蛋白组成、营养组分和粉质特性,可以做出香喷喷的面制品。
但同时,青稞粉、青稞米货架期不够长等问题让产品经销之路饱经风雨。周文菊说,希望通过与江苏科技企业合作,将青稞粉、青稞米延长货架期至12个月以上,青稞半干面加工过程中防止褐变,半干面常温货架期延长至6个月,鲜湿面保质期达到3~6个月,青稞全籽粒麦片延长货架期至12个月。“希望通过合作研发、中试试验,最终实现更优产业化。”
“苏青”携手开展高契合度技术创新合作
现场,3项科技成果合作协议、2项人才引进与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协议进行了签约。其中包括,青海康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三方进行科技成果合作签约;青海珠峰冬虫夏草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三方进行科技成果合作签约;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南京数字认证有限公司进行科技成果合作签约;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战略合作签约;青海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与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签约进行人才引进战略合作签约。这些合作协议的签订,让青海、江苏两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美丽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青海和江苏两省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空间。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李敏介绍,青海省生态资源、矿产资源、盐湖资源、清洁能源、特色农业等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而江苏具有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两省粮食产业发展的契合度较高,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需求较强。
《江苏省 青海省“十四五”东西部协作规划》提出,要着力打造青苏青协作升级版,奋力开创苏青协作新局面,共推“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和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新篇章,推动苏青协作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增强协作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共同富裕做出更大贡献。
李敏表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水平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处长瞿文蓉表示,苏青两省共同打造了集科技成果展示、科技推广、技术咨询、农产品展示及经营为一体的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培育特色产业,支持青海省建设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共同推进冷湖国际一流天文观测基地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青海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苏青双方围绕高原农牧业、盐湖化工、生态环保、清洁能源、医疗卫生等领域开展了深层次的科技攻关。近两年,青海省省级科技计划支持与江苏合作项目共计有11项,支持财政经费达到1650万元,苏青科技合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共饮一江水,苏青一家亲。期待以本次对接会为新起点,青苏两省的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加强协作,苏青两省的企业和科研院所持续开展合作,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不断增进互动互助,高质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努力为实现共同富裕作出更大贡献。”李敏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