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房子是青山的标志、红钢城的工业遗产,如何进行活化利用,一直备受关注。在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脚下,一处存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旧工业厂房近日蝶变新生,变身创意园区,吸引多家企业入驻。
半个世纪的老工业厂房改造重生
老厂房外观整修如旧,里面却已脱胎换骨,即将成为办公场所。记者李永刚 摄
红钢城大街创意园位于建设十路和红钢二街交会处,共4幢建筑纵向排开,红墙红瓦、方格窗、坡屋顶是典型的苏式风情建筑。“这几栋房子我们查资料是1970年代建的,到现在也有半个世纪。”武汉城投商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勇介绍,这片建筑群原系武钢实业硅钢机电总厂橡胶厂的厂房,建设十路修路征用部分厂房后,橡胶厂迁往他处,老厂房因此闲置废弃。近年,武汉市研究部署红钢城大街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作,厂房交由市城投集团公司所属商业公司整治提升。
这栋老厂房改造后,成为一家人力资源公司的办公场所。记者李永刚 摄
“当时现场非常破败,周围的人都以为厂房要垮了,经过时都绕着走。”程勇称,由于年代久远,厂房存在结构安全的问题,他以1号楼为例,“以前一楼是车间,二楼办公,我们进场后发现,楼板最薄的地方只有8厘米,我们全部敲掉,拆除后重新浇筑钢筋混凝土进行加固。”前期勘测发现厂房的地质情况也不好,“由于靠近长江和青山港,地下有很多淤泥,我们把地基挖开,灌注钢筋混凝土重做地基。”记者看到,厂房上下两层都有钢筋支撑,程勇说,以前仅二层走道有简易铁架支撑,且已锈蚀,“为了让结构更稳固,我们上下两层都加了支撑柱。旧房改造,最重要的就是安全。”
保留红砖红瓦的红房子风貌
改造后的厂房仍保留了红砖红瓦的外观。记者李永刚 摄
蓝天烈日之下,红房子美如油画,不远处,长江江景宽阔,这是青山最美的风景。程勇介绍,规划单位对橡胶厂厂房整治提升的要求,是保留红砖红瓦的红房子风貌。为此,他们煞费苦心,“我们勘测时发现,红砖墙虽有外墙风化的问题,但还能用。越研究越觉得,以前的工人手艺真扎实,工艺非常讲究,横平竖直,一排砖就是一条直线。”他们对保留下来的红砖墙进行防水补漆,如有实在破损得不能使用的砖,就用内墙拆掉的老红砖补上,“我们拆除每一块都非常小心,因为找不到替代品。现在墙面上看得出修补的痕迹,还很耐看,有一种历经岁月的味道。”
原本破损的厂房外墙修旧如旧。记者李永刚 摄
墙面还能处理,常年日晒雨淋的红瓦屋顶就没法再利用了,“屋顶处处塌陷破损,我们将老屋顶剥离,重新做防水再铺瓦。”程勇表示,武汉城区现在已不生产这种红瓦,他们找了很多建材市场,到处问,才在新洲的一家老砖瓦厂找到同种瓦片。对这几栋承载着珍贵时代记忆的老厂房,商业公司以城市更新的理念,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我们根据建筑老化的不同程度加固修复,既保留特质,又提升品质,融入现代设计,使内部空间更开阔。”
城市更新促国有资产盘活增值
“厂房”内的办公环境与高级写字楼没有明显差别。记者李永刚 摄
穿过红墙走进1号楼,记者眼前变了一片天地。多联机中央空调、断桥铝门窗、多面玻璃门办公区……氛围感顿时从1970年代穿越到现代写字楼。湖北中青正合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租用了这栋楼办公,商务经理殷章启介绍,公司入驻小半年,同事们感觉上班的幸福感都提升了,“以前在写字楼,杂人杂事多,早上高峰期电梯等半天,太麻烦了;现在独门独栋,环境幽静,去武汉火车站也很方便。”园区的环境也令他赞不绝口,“出门就是江滩,在园区里,也是各种乔木灌木,葱葱茏茏。樱花、丹桂、梅花……像在花园里办公,心情都好了不少。”程勇表示,园区里新栽种的樟树都是成年香樟,未来浓荫匝地,园区生态和观赏效果都会更好。
红砖红瓦白墙的“厂房”已经成为一家人力资源公司的办公场所。记者李永刚 摄
“老厂房闲置的时候,作为业主单位,我们要专门雇人看守。其实这块地很好,正处青山滨江商务区,我们就想要因地制宜利用起来,把它用好。考虑到临近武钢、交通便利,就想打造一个资源集中的产业园区。”商业公司对园区建筑、道路、绿化、亮化景观进行全面提升后,以文化创意、科技孵化、公共服务等现代服务产业为招商导向,打造产业聚集园区,今年几家人力资源及建筑工程公司陆续入驻,老厂房变身创意园。
“当时就想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现在看来,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增加了固定收益,也为我们的城市更新打开一条思路。”程勇说,下一步商业公司将继续围绕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现代服务业进行招商引商,推动产业集聚,增强区域活力,促进城市持续有机更新。
(长江日报记者王慧纯 通讯员姚德春 彭婷 陈岚)
【编辑:丁翾】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