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记丨黄河两岸谱新篇 沿黄9省(区)携手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高地
大众网记者 武红鹏 通讯员 毕立红 德州报道
6月29日,山东德州,母亲河畔,一轮新机遇在这里“破壳”而生——黄河流域产业技术创新中试基地联盟成立,沿黄9省(区)35家联盟成员单位齐聚德州,共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新篇章。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要解释两个问题:
其一,何为“中试”?中试是中间性试验的简称,是通过必要的资金、装备条件与技术支持,在专业试验基地对科技成果进行成熟化处理和工业化的一次考验,可以认为,中试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其二,成立联盟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有何意义?成立大会上,山东省创新发展研究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杜广选给出了答案:中试基地是连接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重要纽带,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黄河流域的中试基地整合在一起,实现黄河流域中试基地的深度融合,对于优化配置沿黄九省(区)优势科技创新资源,促进高质量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打造黄河流域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联盟成立的目标是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模式,搭建高端的中试平台,打造面向全国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因此对于作为“主阵地”的德州而言,将其称为一次重大机遇,实至名归。
作为此次大会的焦点,联盟将紧紧围绕黄河流域当前面临着科技发展不平衡、科技资源分散、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以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根本任务,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科技与产业结合,突出技术到产品转化的关键环节,架起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桥梁,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打造黄河流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当然,美好的蓝图需要有优质的项目来支撑。
在活动现场,5个合作项目现场签约。其中包含预期在5年后创造直接产值2亿元的智能电静液控制技术与重载高能效应用;预计于2024年试销传感器120台,营收400万元的纳米生物传感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中试项目;计划2年内通过中试生产线试运行,并在公司成立的第3年实现年300万元的营销收入,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创新技术2项的生物质基多元共晶储能控温材料及产品中试生产线建设项目;还有旨在探求碳中和工艺升级改造的煤化工合成气黑水及循环灰水节能、节水、固碳技术装备项目和以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为目标的集成电路创新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等。这些项目要么拥有世界首创的核心技术,要么在响应国家重大战略中作出积极贡献,要么对德州产业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他们的落户将为德州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供新的动能。
优质的项目还要有一方“沃土”来承接。作为国家黄河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交汇地市,德州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始终将科技创新排在首当其冲的位置。
近年来,德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把科技创新、招才引智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遗余力地集聚转化各类创新资源,努力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城市发展内涵。2022年,德州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进程中,坚持顶层设计先行,打造“1+1+N”的创新政策体系,出台“科创十条”“人才十策”,制定23项配套实施细则。去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7家,总量达到68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共计968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总计374家。
在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方面,德州市紧紧围绕产业技术需求,搭建了从基础研究、中试实验到科技成果落地的全过程创新链条,出台了中试基地管理办法和补助实施细则,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共建综合性中试基地,目前已备案1家省级示范中试基地、10家市级中试基地,全力构建“1+N”中试平台体系。
力量凝聚,希望升腾。德州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与黄河流域的重要城市加强合作,集聚全球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水平,助力黄河流域协同创新,以更优惠的政策、更优质的服务、更优良的环境,为各方提供最大便利,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为落实国家黄河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眼下,智慧的种子正在德州沃土上开花结果,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母亲河正和德州一起,用心勾勒出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