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迷雾散去后,中国疫苗行业的冬天显得漫长而寒冷。
6月26日,疫苗上市公司沃森生物公告:公司董事长李云春及其控制企业以集中竞价交易的方式共增持公司股份263.58万股,增持金额约1亿元。
2023年一季度,沃森生物的业绩实现了“开门红”,实现营业收入8.33亿元,同比增长27.04%;扣非归母净利润1.34亿元,同比增长37.64%。
回暖的业绩和董事长的增持,并未能止住沃森股价的颓势。透过问题看本质,这并不是沃森生物单一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疫苗行业都出现了集体下行的趋势。
2022年初以来,国内大部分疫苗企业呈现营收利润两端同步下滑的趋势;而在2023年一季度这个情况并没有获得十足的改善,除了流感疫苗企业金迪克、华兰疫苗因季节性流感获得爆发性增长,其余企业表现难登大雅之堂。
新冠疫情迷雾未消散之前,市场一直在强调常规疫苗的批签发受到压制,而在2023年一季度国内尚未有常规疫苗批签发复苏的迹象,不仅是因为一季度是批签发传统淡季,也可能因为人们身体在疫后需要时间恢复再考虑接种其他疫苗,但如果今年随后不见强复苏,届时将十分尴尬。
有市场观点将国内疫苗行业的衰退归咎于出生率的下降,这对于疫苗的远期需求是毁灭性打击,诸如13价肺炎结合、轮状病毒疫苗、四联/五联、EV71、Hib等均为出生率敏感疫苗品种,逻辑并无问题。
更大的问题似乎是国内疫苗企业找不到“新出路”,被迫卷入出生率不敏感的疫苗品种的竞赛中,如HPV、带状疱疹、流感、肺炎多糖、乙肝等(整体市场规模占比超过40%)。
以HPV疫苗为例,国内已经有超过10家企业在参与研发竞赛,尽管宫颈癌预防市场空间巨大,但未来大量玩家进场,难免进入红海时代。
为什么不去探索全球前沿的疾病领域?答案是能力有限。
疫苗企业的核心技术优势源于疫苗原液工艺和优势基础平台建设。
中国的疫苗技术代际可以说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回过头来看国内疫苗老牌上市公司的发家史,智飞生物靠代理和销售、康泰生物靠技术引进、沃森生物最初核心研发灵魂人物出走。
而众所周知,这三家企业也并未在新冠疫情下赚取多大的市场份额,智飞生物重组蛋白疫苗顺利获批但货未铺开、康泰生物存货大额计提、沃森生物则是困在mRNA技术合作漩涡中。
源于这种技术基础的落后和内心的“不自信感”,引发了国内疫苗企业对新技术的无限渴求,恰逢mRNA技术的狂潮和新冠疫情,吹起了大量的“泡沫”。
一家2019年成立的mRNA疫苗公司,3年内完成数亿美金融资,投后估值突破200亿人民币,估值吊打一种上市疫苗企业,而近两年再未听到公司继续融资或者管线积极进展的消息。
另一家号称亚洲第一家专注于mRNA技术的Biotech,同样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数十亿人民币的融资,估值接近百亿,在新冠疫苗管线一大早就领先,却因为种种原因早期临床数据迟迟难产,近日又宣布完成了最新一轮融资,投资者不详。
腰部以下众多企业悄无声息的消失,而颈部企业含泪出嫁上市公司,并不丢人。
传信生物作为一家2021年成立的mRNA疫苗Biotech,在两年内完成了两轮融资,据市场消息指出:百克生物以8.5亿整体估值收购传信,背后的投资人并未在估值上吃亏,算是“体面”。
传信生物并非第一家被收购的mRNA疫苗公司,早在2021年6月,艾美疫苗控股丽凡达生物,获得其旗下的相关疫苗管线资产。
当新冠疫苗的审批绿色通道红利消失,mRNA疫苗技术的验证更需要按部就班的长流程,单一Biotech很难支撑长周期的消耗。
投资者对于疫苗行业消失的信心,不仅源于前述的技术、行业泡沫和无尽头的内卷,更可能源于中美疫苗龙头们的动态。
北京科兴无疑是国内在新冠疫情中受益最大的疫苗企业之一,据北京市统计局推算,2021年国药中生、北京科兴新冠疫苗合计贡献了2400亿元左右的营收、2000亿元左右的利润。
从公司官网的动态看,公司将重心继续放在新一代新冠疫苗、中和抗体的全球推广和研发上,同时加强了公司四价流感、水痘、甲肝疫苗的销售推广。
国药中生有在拥抱新技术,正开展mRNA疫苗研发,并落成了mRNA疫苗产业化基地,最高年产量20亿剂。
在这轮mRNA新冠疫苗浪潮中,全球赚取最多利润的两家公司无疑是Moderna和BioNTech。
Moderna的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研发费用11亿美元(相当于该公司前十年投入研发总费用的73%),同比增长104%,
Moderna已经把赚取的资金积极投入到新的技术冒险中,目前公司在研47条管线(36条进入临床),除了新冠疫苗、RSV疫苗、流感疫苗、新冠/流感二价疫苗、带状疱疹疫苗、个性化肿瘤疫苗外,还有治疗罕见病丙酸血症的mRNA候选药物mRNA-3927以及另一款治疗罕见病囊性纤维化(CF)肺部疾病的mRNA吸入剂。
BioNTech有自己的节奏,不同于Moderna撒网在大范围的预防性疫苗和抗肿瘤疫苗,BioNTech管线布局更集中在肿瘤领域,不局限于mRNA技术,推动建立了“不区分技术”的多平台创新策略,包括了创新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双特异性检查点的免疫调节剂以及靶向肿瘤的抗体、小分子及ADC。目前已有20余个候选药物,其中热度最高的是与Genentech联合开发的用于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的BNT122。
全球更前沿的领域在于,已经有疫苗企业在向阿尔海默症(AD)发起冲击,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结语:海内外的反差、国内市场窘迫前景和内卷的现状,完全能够理解投资者对于国内疫苗企业的“恨铁不成钢”。
不过,国内并非缺乏有实力的疫苗企业,或许万泰生物、康希诺生物的崛起,能够让行业多一些创新的光亮。否则,投资价值消失,并不是危言耸听。
更多医疗健康前沿资讯与分析,欢迎关注@瞪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