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网传“楼市下跌,佛祖被卖”的消息称四川乐山把“乐山大佛给卖了”。首先澄清一下,这次乐山拍卖的是景区内游览车和景区摊位的30年经营权,并不是直接拍卖的乐山大佛景区。
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最近越来越多类似的拍卖新闻都出来了,比如阆中拍卖175家政府单位/教育系统的30年食堂经营权(争议太大,已经叫停)。南充各地拍卖公共车位30年的经营权。
图片来源网络
这些拍卖标的物都是公共资源打包处理,拍卖的时间都长达25-30年。去查一下最后竞标成功的单位,基本都当地政府成立的平台企业。
图片来源网络
估计私人企业也不敢参与这样的竞标,没有哪个私人企业敢把企业30年的发展绑定在这种资源上,30年内的变化太多。
这背后的原因,还是当地财政过于紧张,疫情这三年,很多地方政府的土地都卖不出去,偶尔成交的也是“央国平”同志的贡献。
当土地无法贡献财政之后,政府就在打这些公共资源的主意,把公共资源包装成有一定价值的资产包,平台公司参与竞标。多数平台公司也不是利用自有资金参与拍卖,“先是向银行借贷——参与拍卖——资金回到政府”。这就造成了地方政府很大的“隐性债务”,毕竟平台公司最后的亏损还是由政府兜底。
前有贵州,云南政府先后公开喊穷,通报财政吃紧,现在接连出现各种奇葩的公共资源拍卖。地方的债务管理已经到了不得不控制的地步了。
国家要富强,这次的“债务闯关”是不得不经历的一个过程。其难度不亚于90年代的“国企/银行负债闯关”。但是在我们这种国家体制下,这一关肯定也能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