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半年过去了,昨日公布的6采月份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仍然处于枯荣线以下,但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
这个数据乍一看,好像还可以,跌幅毕竟收窄了,但我们看看经济的三驾马车,房地产已死,不提也罢,内需和外贸,内需上,6月份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为61.1%,较上月上升2.3个百分点。外贸上,新出口订单指数较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下降。
6月份的企业利润还没有公布,我们看看6月28日公布的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26688.9亿元,同比下降18.8%。
6月29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了1-5月规模以上企业的经营状况,据报道,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384.6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利润总额600.2亿元,同比下降20.1%。
你没看错,同比下降20.1%,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低1.3个点,如果大家对这个数据还是不敏感的话,我要再提示两点:一是去年可是疫情期间,二是这里是北京,一个几乎集合了全国头部企业的聚集地。
按5月份的统计,在全国万亿GDP以上的城市中,北京的上市企业数量达到了464家,稳居第一。
而作为上市企业生力军的独角兽企业,2023年北京占了前500强中的145家,占比快三分之一。
如果这些还不能说明问题,你再看看北京的头部企业都有谁,不管是后厂村的腾讯、百度、字节跳动,清河的小米还是望京的阿里、美团,那个不是行业内的顶流,这还不算亦庄的以京东方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企业,金融街的一大把银行和金融企业。
这说明什么,说明就连这些头部企业现在也是生存艰难,利润大幅下降,而它所产生的叠加影响一定会反映到就业市场上,尤其是今年2023届受疫情影响最大的一届涌上就业市场时,企业本身无法像以前扩张的时刻能提供更多的岗位,反而都开始收缩,岗位数量必然会越来越少,而相应的薪资也会一降再降。
如果北京都是这样,那我想全国其他地方肯定比北京的情况更糟。
3月份的时候,疫情后爆发的消费让我们很多人误认为我们又行了,但现在来看,寒冬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