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投行之王高盛不太会割韭菜呀
笔者之前听到投行界的顶流高盛(Goldman Sachs)对币圈区块链底层技术一直有投资和尝试。说白了这种高富帅型机构一般艺高人胆大,觉得自己所向披靡,所以这些年它也大张旗鼓开展针对韭菜阶层的零售银行业务,可是一直折腾不出一些名堂,尽是亏钱, 2022年都亏了将近20个亿美金,且过去三年内亏损总共要将近40亿美金。这只反映了一个问题,它还真不懂割韭菜。
其实吧高盛看家拿手业务要么是操盘金融衍生品交易,要么就是接金融案子做,什么常规上市,借壳上市,收购并购等,以此收取高额的服务咨询费。不过呢回到2008年次贷危机,人家总算靠着政府7000亿美金的补助喘过来,还拿到了纽约州的银行牌照,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来吸收存款,以此向美联储发愿接受监管,并减少自己以往的一些高风险举动。
这一张能吸收存款的执照也让它起了大举进军零售银行业务的心思,只不过此心思在2014年越演越烈,在2016年也有了浅浅试水,但真正想要放手一搏大干一场是发生在2018年,新的掌门人David Solomon的驾到。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总得干点啥新鲜玩意,那零售银行就成了他的玩转战略之一。他还索性把这个业务直接纳入投资管理部门下面的私人财富管理。他的逻辑是高盛一直为超级富豪理财,既然咱们大款都能搞定,那对付小韭菜的还不是异曲同工,小菜一碟?
可惜事实证明为一小撮金字塔上的人理财和为一大群草民管钱的区分还是很大的。美国目前的5大行中吸收存款的龙头老大是摩根大通(JP Morgan),存款额超过2万亿美金。
高盛本来想要瓜分的就是他们的蛋糕,也努力把吸纳韭菜存款做到了1000亿美金这个体量,当然摩根大通的2万亿还是甩它几条马路。虽说高盛作为后起之秀做到这个体量是不错,但它在其运营方面的成本也高,还有在给小韭菜放贷方面更是赔钱。
此外2019年高盛和苹果达成的信用卡合作项目也是个亏钱坑子。苹果有大量的死忠粉,为了保证用户体验,苹果的信用卡提出不收服务费,借贷利率低等一系列优惠活动,但这对银行合作方来讲是低回报,高风险的赔本买卖,所以以摩根大通为首的5大行都直接pass掉这个合作。而只有高盛为了急速扩张业务签下了这不平等条约,由此造成其肾亏的主因之一,因为这些签约的信用卡客户往往是那些吃了上顿,还不出下顿的主子。
可这么个亏法不是长久之计,高盛老大琢磨着要把该业务范围给缩小,不可再如此猛干,得收敛整顿一下。不过就不知道是否有一天会彻底把这块业务全部放弃,毕竟很多大股东认为高盛就没有搞零售银行的基因,还是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比较好。
2021年在低利率,牛气冲天的股市大环境下让高盛的投行业务达到一个新巅峰,尤其那年最大的IPO是加密货币平台Coinbase,交易规模高达377亿美金,就是高盛在背后运作。2021年高盛赚的是盆满钵满,还把一大部分盈利投入到零售银行业务中。可2022年美国央行开始不断升息,公司借贷成本变高,压力山大,股市也开始往下走,所以上市并购等需求逐步减少,自然而然高盛比较擅长的投行领域开始面临窘境,简单说变得没啥项目可以接。
最近看到它又开始新一轮裁员,250个MD(Manager Director) 高层干部名额会被直接干掉,要知道今年第一个季度它刚砍了3200个人,上次裁得如此猛烈还是在2008年的那场金融危机里。2022年高盛已经减员500个人。反正账目上如果不好看,精简人员是降本增效最明显的方式,尤其是金融机构,人力成本都很昂贵,砍一批人可以省下一大笔钱。
所以高盛最初想要拓宽到零售银行的愿景也没有错,好歹多条发财路,而且服务大批小韭菜的业务相对稳定,受经济周期影响偏少。不过可惜它至今未能领悟到割韭菜的要领,所谓隔行如隔山就是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