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强制关注”成为消费烦恼
“强制关注”不仅困扰消费者,其实也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回应公众关切,开展得正当其时。
高娃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烦恼:扫码点餐、停车缴费、购物开发票,甚至在公厕门口买个手纸,都会被要求关注公众号,“强制关注”后还要注册、登录、授权个人信息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本该方便快捷的数字技术,在部分商家“圈粉”营销中,成了消费者的烦恼和负担。
针对这一现象,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消费者可将遇到的此类问题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向中国消费者协会反映。
对商家而言,营销无可厚非,但不能增加消费者的负担。“强制关注”可以让商家把顾客转化为粉丝,带来一时的关注度,似乎增强了“用户黏性”,让“流量”变“销量”。但对于消费者而言,被迫关注不仅让消费过程变得繁琐,还会因此经常收到商家发送的各种营销信息、垃圾广告,个人信息也存在泄漏风险。此前,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查发现,消费者在一家奶茶店点一杯奶茶就产生了87条数据,涉及消费者姓名、电话、收货地址等信息。仅仅是扫个码、关注个公众号,个人信息就被“收割殆尽”,这些信息会流向哪里、使用在哪里都不得而知,真是让人细思极恐。
“强制关注”不仅困扰消费者,其实也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规定,“未经互联网用户知情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订阅关注其他用户公众账号。”可见“强制关注”、过度索取个人信息等行为,显然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侵犯了消费者权益。“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回应公众关切,开展得正当其时。
其实,扫码消费作为方便群众的新技术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歪嘴”商家把好经念歪,让技术变成了“算计”罢了。把“好经念好”,让技术回归服务的本质,不仅要靠消费者协会重拳出击,还需要平台、相关部门、消费者、商家等共同参与、主动作为。尤其对商家来说,做好本业让顾客满意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何必动歪脑筋令人徒增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