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韶葵 上海报道
6月30日,旭辉(00884.HK)内部一纸人事任命,为房地产初代职业经理人的交棒画上注解:旭辉控股子公司、内地平台公司旭辉集团陈东彪辞去董事长一职,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名老旭辉人汝海林。
(左起陈东彪、林中、汝海林,受访者供图)
加盟10年的老将谢幕,此时正以“活下去”为第一要义的旭辉,还是需要一位曾在一线业务精英带领团队打拼。最新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财务数据显示,旭辉总资产3596.11亿,总负债2737.52亿,总资产尚能覆盖总负债,但仍然净亏损4.91亿元。
“70后”汝海林在旭辉工作12年,2022年调任集团总部之前,其所在的东南大区是全集团业绩最好的区域。汝海林与陈东彪的进退,在旭辉内部早有征兆。汝海林于2011年入职旭辉,2022年7月,汝海林从东南区域集团总裁升任旭辉控股执行总裁,并于2022年11月升任旭辉控股执行董事,直至接棒陈东彪,成为旭辉集团董事长。
不过,陈东彪仍然会以顾问身份继续留在旭辉工作,相当于离职不离岗。当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拨通陈东彪电话时,其第一反应是:能不能不写我?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辛苦(打拼)了一辈子,想换一种生活方式。采访过程中,他强调自己在旭辉一直是旭辉董事局主席林中的辅助角色。
回顾过去一年,随着房地产大市萎缩,战场收缩,经历过民企从盛而衰的房地产圈初代职业经理人,涌起“退居二线”潮。这些职业经理人与陈东彪相似,身上有很多标签:“60后”、职业履历丰富、已在行业上升周期实现财务自由。“陈东彪们”在行业低谷期选择退休,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们已经拥有对人生的选择权。纵然“60后”职业经理人都很低调,处处强调自己是在辅助老板工作,不愿功高盖主,但他们的职业生涯与这一波民企发展息息相关。回过头来看,房企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之间更倾向于相互成就。
陈东彪的地产人生
一名房地产猎头认为这是自然规律,“60后”职业经理人步入退休年龄的同时,房地产猎头领域也逐渐式微,“现在很少地产公司招人了,除了部分国家队。目前好像还有些需求的是各个地方城投,招一些产业方面的人”。
陈东彪的职业生涯,是房地产职业经理人的一个缩影。作为初代职业经理人,他的履历丰富且扎实。上海城建学院工民建专业出身的陈东彪,毕业后进入上海建工第三建筑公司,一干就是12年。这期间他带队负责建造的超高层大楼——交通银行大厦,成为了陆家嘴板块当年的地标建筑。著名电影《碟中谍3》的惊险片段也曾经在交通银行屋面拍摄。这个经历也为陈东彪个人带来了职业生涯不可多得的四次晋升机会,楼还未盖完,陈东彪已经从项目负责人升任公司助理总经理。
(交通银行大厦,受访者供图)
2001年,陈东彪加盟万科。彼时的万科开始专注城市住宅开发,彻底退出与房地产无关的行业,快速成长为行业龙头。
可以说,陈东彪的34年地产人生,也是民营房企逐渐走上前台、跑马圈地的34年。陈东彪进入上海万科之后担任工程总监等职务,2006年被提拔为万科集团工程总监,三年多后返沪担任上海万科总经理、董事长等职务。
陈东彪在上海万科任职期间,也是民营房企爬坡期。行业发展初期,一切欣欣向荣但又未有成熟路径,正是考验职业经理人能力的时期。2009年,上海发生了“楼倒倒”事件后,在集团的支持同意下上海万科作为第三方托管、配合政府承接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小区的后续建设,并承诺“确保在2010年5月31日前按预售合同约定交付符合质量标准的房屋”。作为现场托管组长,陈东彪认为这是其做房地产主业以外的一次正确选择。万科托管10个月之后,该项目就实现交付了。由于工作完成度得到政府和业主的高度评价,直到现在该项目的物业管理仍然是万科物业。可以说,此次行动彰显了企业社会责任感,也为上海万科后续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2013年,全国房地产投资渐入佳境。此前的2012年年底,旭辉刚刚成为内地首家赴港上市的民企,正式开启十年狂奔。
加盟初期,陈东彪开始任旭辉执行副总裁,4年后晋升为旭辉控股执行董事,2019年成为旭辉集团董事长。在公司内部,陈东彪一直被认为是“排名首位”的职业经理人。
一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60后”陈东彪们赶上了地产非公有制企业大发展的时代。民企的开放与活力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职业经理人加盟的动力。一个案例是,一名工程师原来在一家老牌企业想做类似透明工厂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被搁置,直至他到了民企之后才实现。目前该房企在全国已落地104座透明工厂。这名职业经理人感慨此前一直干不成的事情换个企业就干成了,“职业生涯足矣”。
知情人士透露,伴随旭辉的高速发展,职业经理人也收获了相对丰厚的收入。旭辉2016年年报中,该公司披露了前五名最高薪酬人士的薪酬,各项薪金及津贴合计比2015年高出约440万。
地产狂欢的时候,身处其中的人总认为行业已经足够强大到能够抵挡一切阻力继续翻滚前行。然而随着民企战场收缩,人潮也随之退散。陈东彪的离职是其个人选择,但企业却没有那么洒脱。“时代抛弃你的时候,不会说一句再见”,这句话或许很适合当下的房地产行业。
战场阵列在变化
回顾过往,见微知著,旭辉上市之后的十年,也是民企发展的一面镜子。抓住时代红利,旭辉为实现第一个5年计划大展拳脚。此前林中已明确要在2016年实现500亿销售规模。从旭辉2016年财报数据可见,旭辉当年实现530亿销售规模,营收与净利润双双呈现高速(30%左右)增长态势。
旭辉能实现“一五计划”,多少借助了行业东风。创始人林中也想抓住企业发展契机。旭辉2017年提出“二五计划”,定下了2021年达到3000亿的销售目标。今天看来,从650亿到3000亿,5年翻近5倍,过程中自然离不开房地产典型的高杠杆高周转模式。
这是时代的缩影。从2014年开始,旭辉成为房企中较早发起戈壁徒步的民企,旭辉的战狼文化在徒步中也显露。8年来,林中每年率领旭辉主线业务骨干,从2天58公里到4天139公里。旭辉的发展备受外界瞩目,“狂奔”期间职业经理人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房企高速发展阶段,往往需要多维度拓展项目。2020年9月,旭辉集团与上海建工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样的对外合作其实很多,当中不乏职业经理人的助推与资源整合。陈东彪加盟之后,旭辉陆续引进了不少万科的职业经理人。但陈东彪否认了外界所认为是其主动挖角的结果,他坦承,只有极个别人,比如江苏区域副总是其主动挖过来的。知情人士透露,此前人力资源和猎头与该名江苏区域副总谈了很多次,他都没有动心。最后陈东彪亲自出马,他答应了。
2020年,疫情叠加行业调控,房地产也转入下行通道。旭辉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当年完成2473亿元销售规模。很显然,”二五计划“未能如期完成。林中在年报发布会上披露了旭辉的“三五计划”:顺势而为,旭辉未来5年以降杠杆为主,以目前旭辉的基本面情况来看,确实也进入了调整周期。
旭辉自2017年以来,公司人员规模大幅上涨:根据财报披露,该公司员工人数从2017年4500名一直扩张到2022年上半年的25785名,5年半公司人员规模则增长超过6倍。但该公司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进入缩表周期,公司员工规模也大幅削减。
根据旭辉近期公告披露,该公司已在积极推进复牌相关工作。6月23日,旭辉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制定行动方案以符合联交所发出的复牌指引。
地产“60后”集中交棒
全行业缩表背景之下,职业经理人的战场已不再。不止旭辉,大部分民企都开启了收缩战线、降本增效的发展路径,职业经理人的薪酬、职业发展空间迅速萎缩。
正如一名长期观察房地产行业的人力资源相关人士所指,这一轮民营房企“60后”初代职业经理人的离职潮,恰恰说明了这一人群已具备对自己人生的选择权。当行业进入一个事倍功半的阶段的时候,曾经在一线冲锋陷阵的初代职业经理人们也进入了个人精力衰退期,选择提前退休也就不奇怪了;而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职业经理人还有冲劲,事业、薪酬上还有拼搏的空间,接棒“60后”就顺理成章了。比如接棒陈东彪的汝海林,已在旭辉工作了12年。他从项目总做起,一干就是11年,一路带领旭辉东南区域成长为集团内经营业绩最为优异的区域集团。
“这都是个人因应赛道变化的选择,没有什么过于深刻的行业逻辑。”前述资深人力资源从业人士认为,伴随公司内部组织架构的调整,陈东彪们的去职,也表明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今年1月起,地产圈“60后”职业经理人出现一个交棒潮。1月10日,龙湖董事会原副主席、非执行董事邵明晓退休,仅以顾问身份为龙湖的业务发展提供策略及方向性意见;1月19日,新城控股公告梁志诚已辞去公司董事及总裁职务;1月20日,黄仙枝辞任正荣地产主席、执行董事,同时辞任正荣服务非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及提名委员会主席等职务;5月12日,李怀彬辞去嘉凯城公司董事、战略委员会委员职务,辞职后继续担任嘉凯城顾问。
雷军曾以一句“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风靡网络,他认为,领先趋势的选择可能比成功公司的选择更重要。在猎头眼中,大风过境之后,房企高薪挖角、招用“空降兵”的人力资源盛况已不复存在。初代职业经理人的去职,只能伴随着企业内部员工的提拔。当下,“保交付”成为民企的重中之重,企业主们既无力也没有必要从外部招兵买马。
更多出险房企背后是职业经理人的大量出走。比如融信集团营销管理中心总经理孙群存、弘阳地产副总裁袁春、大唐集团投资总经理富园春、上坤地产营销副总裁佟文艳等等。多年后当我们回看初代职业经理人的交棒潮,不过是时代转弯处的小小侧影。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