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拉光伏电站是我国第三大水电基地雅砻江流域清洁能源基地“十四五”时期首个开工建设的水光互补电站。投产后年平均发电量20亿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超6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60万吨。
新华社发
“水深”
入夏以来,全球多地遭遇极端高温天气,美国、墨西哥、西班牙等国民众都为此叫苦不迭。气候专家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或为今年的气候异常“火上浇油”,可能使今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厄尔尼诺现象不仅是酷热,通常会导致南美洲南部、非洲之角地区、中亚部分地区等降雨量增加,也会导致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南亚部分地区等出现严重干旱。
这是6月17日在南非西开普省拍摄的被洪水冲断的公路。
新华社发
“火热”
6月18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一对父女在高温天气下戏水纳凉。
新华社发
世界气象组织4日宣布,热带太平洋七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这可能导致全球气温飙升、破坏性天气和气候模式的出现。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数据显示,地球表面平均气温4日再创新高,达到17.18℃。自1979年开始相关统计以来,本月3日和4日地球表面气温接连刷新最高纪录。高温引发的极端天气及相关灾害在全球多地显现,如同一次次警示信号,提醒人们地球正迅速接近气候变化临界点,各国再不团结协作、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未来一些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可能成为常态。
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会遇到各种波折和困难,但中国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和实干家。今年1月19日,中国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显示,我国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显著提升。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 “最热的一天” 全球高温纪录连续刷新
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监测,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在7月3日刷新先前纪录,达到17.01℃。在此之前,2016年8月14日和2022年7月24日均创下16.92℃的全球最高温纪录。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发布消息说,7月3日全球平均气温创下最高纪录。
一些专家认为,全球高温纪录今年可能还将多次刷新。美国独立气温监测组织“伯克利地球”的科学家罗伯特·罗德7月4日在社交媒体发文说,今后6周可能多次刷新“全球最热的一天”纪录。
5月以来,亚洲多地气温接连“爆表”,例如泰国曼谷气温一度高达41℃;老挝、越南则分别录得43.5℃以及44℃以上高温。一些以往相对凉快的地区今年也出现高温天气。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城镇北格伦维尔,由于天气炎热,当地的冰球场作为避暑场所向公众开放。北格伦维尔7月5日气温达到32℃,但由于湿度较大,体感温度为38℃。该镇发言人吉尔·斯特迪说:“我感觉现在好像生活在热带国家。”
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22年气候危机已对欧洲产生“可怕”影响,大范围热浪导致欧洲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季之一,干旱重创旅游业和农业,预计2023年欧洲地区还将遭遇干旱。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研究人员萨拉·卡普尼克说,当前全球高温天气是厄尔尼诺现象和全球变暖共同作用的结果。
■ 7年来首次 世界气象组织宣布厄尔尼诺条件形成
7月4日,世界气象组织宣布,热带太平洋七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这可能导致全球气温飙升、破坏性天气和气候模式的出现。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在新闻稿中说,厄尔尼诺的出现将大大增加打破气温纪录的可能性,在世界许多地方和海洋中也可能会引发极端高温。世界气象组织宣布厄尔尼诺出现,目的是动员各国做好预警,提前应对,以减轻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经济的影响。
上月8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警报说,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出现,预计持续到冬季,可能会发展为中度厄尔尼诺现象或强厄尔尼诺现象。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更新说,结合世界多地的模型预测和专家评估意见,2023年7月到9月间出现厄尔尼诺事件并持续到年底的可能性为90%,且“至少为中等强度”。
世界气象组织今年5月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受温室气体排放和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23至2027年这五年内至少有一年会打破2016年创下的高温纪录,这一概率达到98%。
按世界气象组织说法,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温的影响通常在它出现后一年内显现出来,因此本次厄尔尼诺现象对气温的影响可能在2024年最明显。
厄尔尼诺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气候模式,一般每2至7年发生一次,通常持续9至12个月。它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洋表面温度变暖有关,影响太平洋周边地区的洋流和气流,进而给各地天气带来变化,通常干旱少雨的地区可能发生洪涝,而某些多雨的地区可能出现干旱。
■ 全球应对“烤验” 大幅减排刻不容缓
高温干旱、风灾暴雨、洪水山火……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1970年至2021年间,全球各地报告的极端天气、气候和水相关事件引发的灾害达11778起,导致超过20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4.3万亿美元。
专家表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叠加中等以上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导致极端天气频次更多、范围更广、强度更强。
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还触及地球生态系统众多方面。例如海洋,据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科普工作室的专家介绍,随着二氧化碳排放越来越多,海洋每年吸收约22%的二氧化碳排放,这就造成了海水酸性比工业时代初期增加了26%,使许多地区的海洋生态系统退化,在一些海域,因此出现了大面积的珊瑚白化现象。
为应对气候挑战,减排已成为国际社会一个焦点议题。今年4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报告,呼吁各国采取深入、快速和持续的碳减排行动,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发达国家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历史责任,应率先大幅减排,并尽快填补气候融资每年1000亿美元的承诺资金缺口。一项由英国利兹大学等开展、并于今年6月发表在英国《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全球约90%的过量碳排放源自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些发达国家应向低碳排放国家支付补偿金,从而确保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目标可以实现。
在去年11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气候落实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地球正在迅速接近气候变化临界点,“我们踏上了通往气候地狱的高速公路,我们的脚踩在了油门上”, 要应对这场危机,人类必须“合作,否则就会灭亡”。
■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中国始终是行动派和实干家
中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1月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显著提升。近年来,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清洁能源设备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多晶硅、硅片、电池和组件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高速公路服务区建成充电桩数量居全球第一……
中国坚定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积极建设性姿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议程,为《巴黎协定》达成和落实作出历史性贡献,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时间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充分体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2016年起在发展中国家启动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实施了200多个应对气候变化的援外项目。
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会遇到各种波折和困难,但中国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和实干家。
链接>>>
■ 72年来发生21次
厄尔尼诺给我国带来哪些影响
近日,北方多地遭遇高温“炙烤”,37℃以上的高温影响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和山东等地有21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地区大范围强降雨持续,100毫米以上降雨覆盖面积达20.57万平方公里。
1951年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共发生了21次厄尔尼诺事件,曾给我国带来高温热浪、洪涝和干旱等影响。
比如2006年夏季受厄尔尼诺影响,重庆、四川东部、湖北西部、陕西南部等地遭遇罕见持续高温热浪。国家气候中心分析历史数据发现,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华北南部、华中北部、华东中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易偏高,部分地区高温日数可达30天以上。
“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往往偏南偏强,造成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偏多。近期江南、华南等地强降水频发就是受到厄尔尼诺状态影响的体现之一。”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说。
厄尔尼诺发生后,秋冬季我国东部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型,南方城市内涝现象凸显,出现“暖冬”概率增大。由于北方降水偏少,容易发生干旱,如2002年华北、黄淮部分地区出现夏秋连旱,2006年中东部大范围秋旱,2018年秋季黄淮、江淮等地阶段性干旱等。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在厄尔尼诺发展加强背景下,预计今年夏季我国华东南部、华中南部、西南地区南部降水易偏多,发生洪涝的风险大;西北地区东部降水易偏少,发生气象干旱的可能性大。
本组稿件均据新华社 整理/张偲 制图/方磊
来源: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