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估”下半年还有哪些投资机会?机构最新研判
中新经纬7月7日电 (薛宇飞)2022年11月,中国证监会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此后,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下称“中特估”)成为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相关央企国企的股价不断走高。
市场该如何认识“中特估”?如何看待当前的行情?未来又将怎样演绎?6日,在博时基金25周年高质量发展论坛暨2023年中期投资策略会上,来自博时基金、方正证券的数位分析师和基金经理围绕“中特估”的投资机会进行了探讨。
什么是“中特估”?
该如何认识“中特估”?方正证券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师曹柳龙说:“我们团队一直比较看好‘中特估’,尤其是今年3月下旬‘中特估’央企指数持续调整时,我们是市场上唯一一家看好‘中特估’的机构。”
曹柳龙表示,对于什么是“中特估”,1000个人有1000个想法。他认为,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肯定有别于西方经济学的估值方法和体系,不然没必要叫“中特估”。他解释说,在西方经济学的资本语境下,资本是第一性的,资本是目的,人是过程和手段、是工具。在“中特估”体系中,人永远是第一性,资本只是过程、手段、工具。不同的思维模式,就会带来估值体系的差异化。
“‘中特估’不仅是要对经济性ROE定价,同时要对正外部性定价。那什么是正外部性?社会责任、安全、高端制造转型升级而不被‘卡脖子’等等,都是属于正外部性。对正外部性进行定价,就是‘中特估’的本质。”曹柳龙还称,“中特估”就是对央国企进行正外部定价的过程。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首席权益策略分析师陈显顺回顾了过去20年中国估值体系的变迁。陈显顺称,2003年至2012年,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持续推进工业化,那时候的估值体系是由需求端驱动。2013年至2022年,上述估值体系开始变化,经济很难找到纯粹的增长,慢慢开始由纯粹增长转到结构与格局的增长,这期间,出现了以创新带动经济增长和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2013年至2022年,很多“赚钱效应”都源于竞争格局和偏供给端因素的变化。
陈显顺认为,2022年之后,中国既要维持产业链的韧性,也要保证产业链的安全,这就是“中特估”诞生的时代背景。源于发展与安全并重,“中特估”可以成为中国估值体系的代表性方向,央企国企在这一过程中也会担任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曹柳龙还提出,“中特估”十分重要。他称,当前,一些城市的卖地收入下滑较为明显,这会影响到那些依赖财政补贴的央国企,这时就需要进行“供给出清”。“中特估”之所以重要,其背后是发展范式的变化,即从土地财政驱动转向股权财政驱动。“股权财政并不是把估值炒上去就是股权财政,一定是更深层次价格体系的重新梳理。”
还有投资机会吗?
“中特估”相关股票在今年上半年已经有了一些演绎,接下来,相关股票是否还具备投资价值?
陈显顺称,对于这一问题,应当从央国企的盈利端和流动性进行分析。央国企在GDP的占比大概是60%—70%,它们决定了经济的大方向,基于这样的数据,他相信盈利能力将会在“中特估”上体现得比较明显,“中特估”相关企业具备盈利优势。
流动性上,陈显顺认为,今年的市场行情比较特别,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会选择相信未来、拥抱未来,而风险偏好低的人会选择红利策略,在当前资产荒的情况下,决定了高股息的稀缺性。从整个央国企分红率看,远远高于无风险收益率,市场的利率水平也决定了“中特估”的潜在回报率相对较高。
博时基金行业研究部基金经理王晗表示,基于对“中特估”产业的调研,他比较看好未来的前景。王晗称,今年的调研和以前的调研存在非常大的区别,一个直观感受是,明显发现央国企的负责人与他们的交流有显著增加,这可以直接说明他们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在提升。
“以往,央国企的负责人一般从格局、情怀、长期战略开始聊,聊得比较久、比较大。今年的显著变化是,大家更多的是聊业务,这客观反映出他们对公司经营层面更加关注,对一、二级市场和投资者也更加关注。”王晗表示,以前央国企的负责人主要是把握方向、把控管理,不那么关注企业在财务报表和经营业绩的改善程度,而当他们更多关注经营层面的绩效和报表时,会让他对这些企业更有信心。
王晗观察到,市场对“中特估”的理解也在变化。在今年1-4月份,“中特估”概念刚刚提出来,市场的方向是寻找低估值、高股息的央国企。到5-6月份,市场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央企国企都足够好,开始从单纯的“中特估”主题,切换到那些真正能够提升业绩的公司。到了下半年,则是业绩报表的兑现。
博时基金权益投资三部投资副总监、基金经理沙炜称,今年以来,央企经营整体呈现向上的趋势,这可以从两个案例体现。一是,以前的政策是要求运营商提速降费、支持实体经济,但从去年开始,政府对运营商的要求变成了高质量发展,运营商们的现金流有了显著改善,企业估值有了正向提升。二是,中石油、中石化经历了数年低潮期,疫情期间还出现巨额亏损,同时,其他同行则体现出强劲的盈利能力,市场担心中石油、中石化的份额会不断被蚕食。但是,2022年是一个分水岭,国内化工行业有很大波动,中石油、中石化的盈利不断提高,这也让它们的估值有了提升空间。
沙炜说:“除了这两个行业,煤炭、有色、中医药等都发生了类似变化。‘中特估’的表现肯定不是一个概念和主题,是能够落实到具体行业、具体公司的,我们持续看好这个方向。”
王晗称,“中特估”不是手段,更多的是结果。“中特估”最根本的目的是让优质的国企能在资本市场获得融资能力,获得更好发展。如果PB(市净率)长期低于1,就不再具备再融资的能力,上市就变得没有意义,从这一角度出发,让优秀的国企恢复融资造血能力是第一步,往后则取决于业务能否实现长期稳定的增长。(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薛宇飞:xueyufei@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魏薇 罗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