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认真的听了厦门大学赵燕青教授的关于宏观经济中“债务”的讲座,感觉耳目一新,做一下笔记。
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要求“资产=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债权人权益)”。宏观会计里也有对应公式,等式左右分别对应劳动和资本。
(大佬用术语其实挺乱的,资本和债务两个词混着用,听起来很晕,也许不是给我这种经济学小白听的。此处很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劳动即价值的说法,也不知道西方经济学怎么看劳动的。)
一个国家的资产端和债务端不可能正好相等。如果短的一端能够追上长的一段,经济就会增长。反之,长的一端被短的一端拖累而减少,经济就衰退了。
判断哪一端是短板,一个简单的观察就是失业率(劳动端的表现):- 失业率高,劳动过剩,说明债务端是短板。- 失业率低,劳动不足,说明资产端是短板。
以中美两国举例。
对于进口国(比如美国)来说,劳动不足可以通过进口商品(也就是进口劳动)来解决,对于出口国(比如中国)来说,多余的劳动通过出口商品(出口劳动)来解决。这样在全球化条件下,双方都可以达成动态平衡,经济获得增长。
2010到2020年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10年,全球GDP一共增长了18万亿,其中美国6万亿,中国8万亿,其他总计4万亿。中美两国收割了全世界。(大佬原话,政治不正确)
现在两者脱钩了,中国资产过剩,也就是劳动过剩,就会出现失业问题。美国资产不足,也就是劳动不足,就会出现劳动力价格上涨(资产价格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有质疑,虽然中美脱钩,但事实上两国之间的贸易并没有明显减少,21,22年还连创新高,而且两国总体的出口和进口也是在上升的,脱钩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中美真正出现脱钩的原因是过去十多年中国房地产的大发展。房地产为中国产生了大量的内生的资本,创造了比美国更庞大更便宜的资本市场。中国一线城市房屋租售比可以比肩美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泡沫越大,资本就越便宜,也就是更好的资本来源。(绝对的暴论!)
也不知道是哪里的高楼大厦,头条推荐的
当国内的出现大量资本的时候,高科技等需要大量资本的产业得以蓬勃发展,甚至可以对外输出资本,收购众多海外资产,挤占了美国的空间。资本的最大敌人是另外的资本,所以资本立国的美国必须向中国动手,脱钩是不可避免的。
(这个观点很厉害,解决了我的两个疑惑。一是最近十来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其实并没有相较之前大幅增长,但突然感觉国家就特别有钱了,以前一直觉得是厚积而薄发,现在想想还真是拜房地产所赐;二是我们一直说美国打击中国真的是因为害怕中国高科技的发展。为了长远利益,甚至要牺牲美国的短期利益。但这几年美丽国政客的各种表现表明,这帮人哪有这个觉悟,选举政治下的各种决策一定是着眼最眼前利益的。看来统治美国的还是华尔街。)
国际讲完,回到国内。
从宏观上讲,债务的本质是创造货币,有了货币才可以消费,产生内需。所以并不是投资创造了消费,而是借债去投资的那个瞬间就创造了消费。
(这个很有道理,比如政府投资修路拉动经济,并不是路修好了才把经济带动起来了,而是在从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地方债的那个时间点,就创造出了新的货币,经济就起来了,这比路修好提前了好几年。从这个角度说,哪怕最终路没修好,拉动经济的目的也达到了。哪怕修路的企业因为还不起债破产了,但其对经济的推动已经完成。)
如果经济中各个部门都在去债务的话,在宏观上就把货币去掉了。货币是经济的“气候”,只要货币减少,分工必定接替,作为“植物”的企业经营得再好,也只能凋零“过冬”。中央政府其实并不需要关注微观个体的债务,而是专注于管理宏观经济的“气候”。
(我觉得用阳光做比喻更好)
大佬还驳斥了消费拉动经济的说法,认为认为必须靠投资拉动。投资产生负债,负债产生货币,货币才能够产生消费,进而拉动经济。没有充足货币支撑的消费是没有持久性的,所以修复债务端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
给老百姓发钱更是饮鸩止渴,虽然扩大了债务,但没有相应的资产产生,就只有通货膨胀这一条路,也就是欧美现在干的事情。(林毅夫也这么说)
市场上的每一分钱都是被借出来的
各个部门的主要债务来源:
家庭部门依托的是地产;企业部门依托的是股市;政府部门依托的是债市;个人依托的是互联网金融。
但现在各个部门的债务其实都出问题了,个人,家庭,企业,地方政府都完蛋了,中央政府是唯一有信用剩余的资产负债表。
国债必须替代房地产成为信用的主要来源。
对于现有债务问题的解决办法:
房地产的体量太大了,只能自救。自救的办法是维护价格,恢复市场流动性。(这个观点会被骂死的,我感情上也反对。)维护价格是因为房地产目前是银行的主要抵押品,一旦下跌,会产生连锁反应。恢复市场流动性还是让房子可以被抵押,用来借债,创造更多的货币出来。
房地产市场未来一定要学习新加坡模式,把用来保障居住的房和用来投资的房分开,让居住属性和资本属性分开。保障居住的房掌握在政府手里,用来投资的房地产价格本身就是无法控制的,干脆放开让市场去炒作。暴涨暴跌的时候,政府还可以高抛低收,从中赚一笔。
(这个方向是各路大佬一致认可的,但是除深圳做了些尝试以外,全国各地似乎都在按兵不动。也许要把现有存量消化以后才敢放手去做。)
地方债要快速解决,方法是用中央债去置换地方债。置换方法是地方将可以带来现金流的资产卖给中央,资产估值可以高一些。按照大佬的说法,估值越高,泡沫就越大,资产就越好。剩下的就展期处理,让银行业出一部分血。先让地方政府把目前的难关渡过去。
国家要策划大项目,只要能赚钱,就是好项目,要防止不能赚钱的项目。
其他还有恢复强制结汇,把贸易顺差专为国内可以流通的货币,实现被动发钞。回购国企股份,中概股回归,激活国内股市等。
对于房地产税,大佬坦言没有想好。中国现在的税收主要是间接税,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上缴,可以全国统一税率,这样地方政府要增加收入,必须招商引资。但企业税收大部分是由头部企业产生的,而头部企业是稀缺资源,根本不够分,这是地方政府不得不依赖卖地收入的原因。而一旦转到收资产税的话,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与我国的政体是不兼容的。美国房地产税的税率每个州,每个城市,甚至每个社区都不一样。原因是地方政府按照本地方需要支出的总额,将其分摊到了每一个单位的资产上,从而造成了税率千差万别。选民直接养活了地方政府,这就要求代议制民主。但这种自下而上的民主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触及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头一次听到这种解释。房地产税迟迟不能推出,以前听到的主要说法是利益集团阻挠,或者与土地公有制相背。但我一直觉得这些理由并不充分,感觉大佬说到根本点了,这才是中国根本无法照抄其他国家的房产税制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