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杜巧梅 北京报道
新能源汽车下乡再迎政策利好。
7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指出,统筹考虑乡村级充电网络建设和输配电网发展,做好农村电网规划与充电基础设施规划的衔接,加强充电基础设施配套电网建设改造和运营维护,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科学合理规划县域高压输电网容载比水平,适当提高中压配电网供电裕度,增强电网支撑保障能力。在东部地区配合开展充电基础设施示范县和示范乡镇创建,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服务新能源汽车下乡。
一直以来,是否具备便利的充电条件,是当前消费者考虑是否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也对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
不仅仅是《指导意见》,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5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创新农村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模式,支持农村地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等;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建设形成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布局的充电网络,大中型以上城市经营性停车场具备规范充电条件的车位比例力争超过城市注册电动汽车比例,农村地区充电服务覆盖率稳步提升。
“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保有量相对较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经济实用车型供给不足、销售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曾表示。
而今,随着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不断提升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正从城市加速驶向广阔乡村,进入“寻常百姓家”。
多省市加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推动新一轮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6月16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在2023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上表示,布局充电基础设施和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既能持续拓展广大县乡市场空间,又能完善能源链路,助推相关产业发展。
不过,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国家、地方、行业企业共同发力、形成合力,更好激发农村大市场消费活力,促进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县级以下公共桩总数仅占全国公共桩总数的9.45%,总体数量较少。因此,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释放乡村消费潜力。”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有些地方已开始针对县以下行政区域进行相关规划,比如把城市或县域内(包括乡村)适合建充电设施的土地规划出来招投标;乡村充电需解决好电力的问题,充电设施的相关政策补贴应该更下沉;很多乡村地区适合建设光储充一体的综合能源站;很多乡村旅游景区的民宿企业,已在找充电运营商合作建桩。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包括山东、山西、重庆、广东在内的多个省市均出台了相关规划。
为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加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充分用好财政资金,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关于重庆市2023年度充换电基础设施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围绕桩、站、平台、宣传等四个方面,出台9项财政补贴政策。
5月24日,广东省能源局印发广东省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大力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适度超前、科学布局、安全高效的充电网络体系。到2025年,全省规划累计建成集中式充电站4500座以上、公共充电桩25万个以上。
其中,2023年,广东电网公司将新增3400台公共充电桩,重点完善充电服务网络,打造智能高效、普惠保障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通过提前布局县道、乡道沿线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以合作建站模式全面畅通“最后一公里”。
5月16日,山西印发《山西省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底,公共充电桩数量将达到13万台左右,桩车比不低于1∶8,力争达到1∶6,能满足8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县乡村和省内公路公共充电设施全覆盖,基本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
力争2025年底,实现电动汽车集中式公共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行政村全覆盖,充电距离小于10公里。
为确保任务完成,《规划》提到,重点任务将围绕大力提升城乡地区充电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建设安装、加强车网互动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强充电设施运维和网络服务、做好配套电网建设与供电服务和加强质量和安全监管这六个方面,提出19条措施。
此外,山东省能源局现也印发《2023 年全省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开展充电服务创新提升年活动,完善充电服务评价体系,打造全省统一的充电信息服务平台。分类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心城区、高速公路沿线等领域加快公共充电桩建设,在居民区探索充电桩“统建统营”模式,在港口、城市转运等场景探索车电分离运行模式。坚持车站联动、适度超前,持续优化加氢站规划布局,重点推动油气电氢综合能源站建设。到 2023 年底,全省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到 25 万台以上,加氢站数量达到 35 座。
7月11日,中国充电联盟公布的全国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行情况显示,2023年1-6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144.2万台,新能源汽车销量374.7万辆,充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增长。桩车增量比为1:2.6,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新能源汽车驶向广阔蓝海
在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大城市市场的普及率高,销量占比高,这是重要的消费增长机会,但推进新能源汽车在中小城市下乡市场发展也是必然趋势,尤其是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中老年化电动车发展有着巨大的机会。
“新能源车市场与传统燃油车市场的重大差别是纯电动车市场在小城市、县乡市场的普及相对来说较低,而传统燃油车在乡村市场的普及相对较强,所以从县乡市场来看,新能源发展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崔东树指出。
开源证券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一线城市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超50%,但部分三四线城市渗透率不足10%,新能源汽车下乡激发的市场空间巨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9年的120.6万辆猛增至2022年的688.7万辆;非一二线城市新能源乘用车上险量快速增长,从2019年的17.5万辆飞涨至2022年的171.4万辆。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中国农村地区电动汽车出行研究》预计,到2030年,中国农村地区汽车千人保有量将近160辆,总保有量超7000万辆。未来如果能满足农村居民的机动化出行需求,将会撬动一个5000亿元规模的汽车市场。
尽管新能源车在县乡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从2020年至2022年我国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的实践来看,农村充电难、配套充电设施不足等现实问题成为新能源汽车在低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快速发展的一大拦路虎;此外,驾照、牌照、使用环节、售后维修以及适合农村的新能源产品较少、价格较贵也是新能源汽车在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普及的掣肘。
“政府推动新能源车下乡,核心的工作是改善消费环境,不仅体现在购买环节,更是体现在使用环节给予使用者的体验和维修保养的支持。”崔东树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进入下沉市场是重要的消费增长机会,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需要车企更好地推出经济型电动车,加大充电桩的建设,通过充电桩的提早布局,从而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不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挑战巨大。一方面,乡村土地多为集体所有制,充电桩用地需要当地政府做统一规划,同时电力增容一直是充电站建设的难点,在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的农村,这一问题可能更加严峻;另一方面,目前县乡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渗透率均较低,充电桩的整体利用率更低,也更难实现盈利。
因此,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的过程中,全国多地着力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为新能源汽车下乡“铺路”。
尤其是《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优化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环境”“加快实现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地区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开发更多经济实用的车型”等一系列举措,支持农村地区居民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
业内预计,在财税优惠、充换电基础设施奖励、下乡推广等政策的支持下,道路、补能设施、市场流通体系等环境将逐步优化,共同推动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发展。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