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讯(全媒体记者梁乐报道)7月18日,第十届新疆创新创业大赛(乌鲁木齐赛区)暨第九届乌鲁木齐创新创业大赛在新疆软件园举办,52家企业分为6个组别进行现场项目路演,评审专家当场亮分。此次大赛中表现优秀的企业将推荐参加自治区大赛,并将进入我市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名单,进一步帮助企业成长。
第九届乌鲁木齐创新创业大赛在新疆软件园举办,参赛选手正在进行项目路演。记者梁乐摄
此次大赛前期共有80多家企业报名参赛,通过海选,最终有52家企业入围。大赛分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等6大类分别进行行业赛。参赛选手通过现场路演的方式展示项目情况,由在创新创业、投融资等领域经验丰富的评审专家现场提问并进行打分,分数在下一个项目路演结束后当场公布。
乌鲁木齐市科技局党组副书记、局长罗建光介绍,此次大赛旨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进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引导更广泛、更丰富的社会资源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前八届的乌鲁木齐创新创业大赛共有1414家企业报名参赛,其中238家企业获奖。今年的大赛紧紧围绕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在全市挖掘了一批具有创新创业潜力和活力的中小微企业,在海选和入围数量上均较往年呈上升趋势,体现了我市创新创业的活力正在不断激发。
作为全疆的地区赛之一,此次大赛中涌现出的优秀项目将代表乌鲁木齐参加后续举办的自治区行业赛及总决赛。
继续阅读
从创新创业大赛看城市发展活力
7月18日,第九届乌鲁木齐创新创业大赛在新疆软件园开赛,来自全市各区县的52家企业同台竞技,通过项目路演的方式,讲述各自的“创新创业好故事”。
数据显示,今年的创新创业大赛无论是报名数量、海选数量还是最终入围参赛数量,均创下近年来新高。记者在梳理参赛项目后发现,企业在注重科技研发的同时,也积极面向市场需求,主动担当企业创新主体责任,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小纤维带动大产业
在新材料行业赛中,新疆隆炬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风电用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及应用”让评审专家眼前一亮。由高性能碳纤维为原料制作的“龙骨”,可支撑起长度超过100米的风力发电机叶片,这种更轻、效率更高的新材料,一举填补了新疆空白。
该公司研发中心总监马祥林说,现在单体叶片最长达到120多米,这就需要有个非常抗压的“龙骨”来支撑,保障整个叶片在快速运转中不被折断。
传统叶片采用玻璃纤维,与其相比,碳纤维是玻璃纤维重量的三分之一,而强度则是玻璃纤维的10倍,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应用在风电领域。
今年上半年,新疆隆炬新材料有限公司48K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试车成功,生产出合格产品,该公司成为国内第二家拥有大丝束碳纤维自主生产技术的企业,同时也填补了新疆在这一领域的产业空白。
马祥林介绍,有了产能支撑,研发团队针对风电叶片开展科研攻关,成功替代传统的玻璃纤维和钢结构,使得整个风机发电效率也得到极大提升。
“新疆不光拥有丰富的风电资源,在光伏和氢能等新能源领域也有很大优势。”马祥林说,随着今后碳纤维产能的不断扩大,公司正在研发适用于新能源领域的碳材料产品,优先满足新疆市场需求。下一步,企业还将“试水”航空航天领域,让碳纤维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通过参加这次大赛,我也看到了新材料企业都在对标市场需求,不断改进技术,加大科研投入,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材料一定会带动城市发展。” 马祥林说。
科技让城市更美好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赛中,不少参赛项目聚焦民生,致力于运用大数据改善和提升城市环境。新疆怡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带来的“城市大气环境智能监测系统的研发应用”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这几年从全疆到乌鲁木齐市,都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我们企业也及时进行转型,以大气环境智能监测为课题进行了科研攻关。”新疆怡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林霞介绍,作为一家主要从事智慧水利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企业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院士团队合作,进行了城市大气环境智能监测系统的研发工作,目前在国内一些城市开展了试点应用,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曹林霞说,这一系统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方面。其中硬件的创新点在于采用了纳米敏感材料制成的传感器,可对大气中20多个成分进行监测,准确率可以达到95%以上。软件方面则沿用了企业近二十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可通过大数据对前端传感器收集的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并可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提前预警,最大化从源头上杜绝污染源。
“目前我们已经在疆内一些城市进行了区域试点,主要目的是测试整个系统的运转情况,同时根据不同区域大气成分特点,不断调整和优化软硬件设备。”曹林霞说,下一步企业将继续和政府部门及大型工矿企业进行对接,力争早日让这一项目在新疆落地实施,助力破解大气污染治理难题。
智能制造让混凝土检测更简单
在高端装备制造行业赛的参赛企业中,新疆宏滙建筑建材检测有限公司有些特别。作为一家主要从事第三方建材检测的科研单位,是如何切换赛道,从而转型为高端装备制造?
“其实最开始是为了解决我们自己在混凝土检测中的难题。”该公司研发中心主任白建飞说,在对混凝土进行委托检测时,一条检测线上至少需要两名工作人员操作机械设备,当检测量较大时,工作人员需要连续作业,非常耗费体力。
“如果制造一条智能化检测线,用机器代替人工,就能省时省力提高效率。”白建飞说,研发团队2018年开始进行前期调研,2020年正式开始进入研发阶段。
经过两年多的科研攻关,一套混凝土智能检测设备及系统制造完成,并在企业内部率先进入应用阶段。
白建飞介绍,这套系统通过各种智能化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视频识别、自动系统等装置和技术,可实现混凝土材料智能检测的物与物、物与人的连接,以及对材料检测的智能化感知、判断识别和管理。
“我们四条检测线原本需要八个人,现在只需要两个人进行日常巡查,而且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极大提高了检测效率。”白建飞说,近年来乌鲁木齐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作为建筑的基础材料,混凝土检测效率和精度的提升,也有助于提升各项工程的安全性。
“已经有一些检测企业来我们单位考察,很看好这套智能化设备。”白建飞说,下一步计划进一步优化设备的软件系统,并通过与专业制造商合作,制造出成品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