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翁韬 本报通讯员 周武申
仲夏时节,走进位于焦作市武陟县大虹桥乡西小虹村的河南麦都食品有限公司面筋加工车间,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洗面筋、串面筋忙得不可开交。
“我心中一直有一个创业梦,我对这个小面筋有偏爱!”今年31岁的河南麦都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喜亚笑谈中透露着成熟、稳重与坚韧。
创业之初,王喜亚选择的创业项目,就是他上学时爱吃的“烤鸭肠”。“在外漂泊的那段日子,最令我怀念的是上大学时校门口那家饭店出售的‘烤鸭肠’,我想这样的美食应该会有很多人喜爱,如果加以营销、包装,可以打造出一个叫得响的品牌。”王喜亚说。
2013年,王喜亚拿着家里仅有的1万元钱当学费,找到校门口那对卖“烤鸭肠”的夫妻学艺。学成回来,他对“烤鸭肠”进行技术改良,利用闯荡北京积累的互联网营销经验,在焦作地区迅速打开市场,并在全国发展了1000多个合作商、100多家加盟店,成功挣下人生的第一桶金。
“强筋小麦是做面筋的最好原料,我们老家盛产强筋小麦,种植面积大,适合发展小麦深加工产品。”王喜亚说。
借助家乡的原材料优势,王喜亚开了一家面筋作坊。他说,市场上常见的“大面筋”,大多是5元两串,自己根据目前面筋市场形势及消费者的习惯,开发出“小面筋”,10元1份,每份30根,没想到一做就火了,并叫响了自己的面筋品牌“郑大拿”。在大虹桥乡党委、政府政策扶持下,他争取到200万元创业资金,成功使自己的小作坊升级为正规的企业。
由于王喜亚的面筋厂走的是免加盟费的路子,“郑大拿”品牌产品广受欢迎,迅速下沉到全国市场,目前在国内23个省市都有他的代理商,更是带动周边近30名自主创业者新建了几十家面筋加工作坊,给1000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其中不少是附近村里上了年纪的脱贫户、低保户和残疾人等。“每个月能拿3000块钱,也不耽误下班回家干农活,感觉生活特别充实。”在面筋厂工作的员工王森说。
“植根本土的品牌,才能做大做强!”从8年前的第一串面筋到如今的面筋工厂,王喜亚始终坚守这一理念。“今年我们面筋厂预计年产500吨面筋,销售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挖掘本土特色,逐步实现智能化生产,创新互联网营销模式,在淘宝店铺、抖音直播等方面下功夫,让‘郑大拿’更有市场竞争力,进而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创业、就业。”王喜亚言语中透露着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