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茹阳阳 吴可仲 北京报道
4月20日,“中国(德国)研发创新联盟碳中和主题研讨会”在德国戈斯拉尔(Goslar)举行。会上,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执行主任陶光远围绕德国碳中和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分享了相关看法和建议。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德国在能源的供应和使用结构方面同中国非常相近,两国都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较高的油气对外依存度。如果中国需要借鉴能源转型的国际经验,德国的实践及其经验和教训无疑将会非常宝贵。”陶光远表示。
据陶光远介绍,2000年是德国能源转型的元年,当时的转型时间表是以其1990年的碳达峰排放量为基准,预计到2020年完成40%的碳减排,至2050年达成80%以上的碳减排目标。目前的时间表是在2030年之前实现65%的碳减排,在2045年之前实现碳中和。
“外界认为这样的减排目标很激进,其实并非如此。我清楚德国是在用什么办法及如何进行减排。”陶光远表示,德国能源转型初期,虽然可再生能源较贵,但有大量的节能潜力,所以减排速度较快;中期,节能潜力减少,可再生能源成本尚未下降,减排速度放缓;随着2019年前后风、光发电进入平价阶段,减排将重新开始加速。
陶光远认为,至今德国能源转型进行得比较顺利,节能、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是其三大支柱。在实现碳中和的基本路径中,首先需要注重提高能效;同时,用能要尽量电能化,电能要可再生能源化,并用智慧能源来为电力系统做消纳和补偿;此外,在无法使用电能或成本较高的场景中,使用由可再生能源制备的绿氢。
关于智慧能源将带来的变化,陶光远表示,过去电力负荷的波动主要靠电源端调节,未来将主要依靠用电端进行调节。高耗能工业、城市建筑、电动汽车及其退役电池、电解水制氢等都是德国智慧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碳中和时代,为消纳和补偿可再生能源的波动,这些灵活用电比例需达50%左右。
陶光远提到,未来的电动汽车及其退役电池,将会为电力系统的日波动提供强大的消纳和补偿能力。同时,由于氢的低存储成本,氢能发电将成为主要的季节性补偿电源,尤其是在冬季的热电联供方面。
陶光远强调道,中国缺乏低成本的智慧能源技术应用,这是阻碍其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原因。无论是正在大规模建设的抽水蓄能,或是风、光发电项目中强制配置的蓄电池储能,都极大地推高了中国实现能源转型的成本。
此外,陶光远认为,全球气候保护和能源转型不是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发展的阴谋,而是中国新能源产业成为全球冠军的“摇篮”。从光伏、风电、水电,到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中国在碳减排几乎所有重点领域的产能均占到世界一半以上,是碳减排的主要受益国。
陶光远还提醒道,在进行能源转型工作的过程中须特别小心,不仅要实现碳减排,还要避免影响经济发展,同时也要注意能源安全。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因对俄罗斯天然气的高度依赖而受到较大冲击。中国未来的碳中和,不应过多依赖天然气,仍要把重心放在以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和石油的方向上。
“总要补贴不是好事情。”陶光远在谈到中国某地的减碳政策时建议,应优先支持不需要财政补贴、不增加企业和个人经济负担的减排项目及相应技术和模式;要更加重视对过剩风、光电的消纳;各种技术在推广后的减排潜力不同,需重点支持减排潜力大的示范项目。
(编辑:董曙光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