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近发布的财报,美国最著名的电脑公司戴尔电脑,在2023年第一财季营收209亿美元,同比下跌20%。桌面电脑同比减少41%。其中,戴尔在整个亚太市场出货量下降超过40%,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了45%。
戴尔公司在一季度,曾经明确表示,要在2025年前把50%的产能移出中国大陆,逐步放弃中国生产的各种零部件,到2027年实现完全中国化。没想到市场的反应比戴尔的决策还快,照这样的趋势,戴尔会提前实现去中国化的目标,因为中国市场把它抛弃了。
我们很多人都用过戴尔电脑,在企事业单位的批量采购当中,戴尔电脑一度是很常见的选择,然而熟悉电脑技术的人们都知道,戴尔本身没有太强的核心技术,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把不同的零部件按照规格和标准组装到一起,形成批量化、型谱化的办公和家用电脑,向市场出售。这些工作,任何一个掌握基本硬件知识的人,用一把螺丝刀就能做到。
戴尔作为一家有规模的企业,能够通过外包方式,生产一些类似于笔记本电脑之类的高端集成产品,但和其他的电脑厂商相比,戴尔也并不拥有任何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或者是技术壁垒。至于戴尔产品本身,虽然很少听说爆发大面积的质量事故,但是产品性能的评价也只能说是一般而已。
这样的企业之所以会在市场上生存下来,主要是能够通过大批量的采购零部件来降低成本,能够建立一套面向大量用户的质量控制和售后服务保障体系,让单位用户能够用得比较安心。从这个角度说,是中国的制造业让戴尔有了竞争力。当然这样的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特别是作为一家美国企业,戴尔近几年在国内政府采购、国企采购当中,它的身份就是最大的竞争劣势。所以如今,我们已经很少在体制内单位的采购名单上看到戴尔的名字了。
从中美关系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简单地把美国企业分成两类,靠中美友好吃饭的,和靠反华吃饭的。美国的一些纯军火商,例如洛马、雷声、诺格,基本上可以归属到第二类。他们没有什么直接的在华经贸合作,美国军方才是主要客户。
所以,这些企业在供应链问题上,尽量与中国切割。甚至洛马公司在F-35上用了中国的超强永磁体,都要作为重大事件惊动国会。那些在民用市场上经营的企业,甚至军民融合发展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靠中美友好吃饭。其中包括波音、英特尔、微软、普惠,甚至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这些企业虽然也赚美国军方的钱,但是对中国市场和中国供应链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不但不会搞主动切割,反而会在美国政坛,多少帮中国说几句好话。
戴尔公司理应属于第一类企业。既然这样,戴尔要想在中国市场上活下去,如果把自己和美国政府的反华政策做明确的切割,可能在中国市场还有一定的机会。然而戴尔电脑却反其道而行之。或许在戴尔看来,美国市场更加重要,美国政府的认可比中国用户的购买更加重要,那中国市场就只好满足他的要求,让它滚蛋。离开了戴尔电脑,中国的电脑整机供应市场不会有任何波动,有大量的国产品牌可以填补空缺。
从商业角度来讲,戴尔电脑的决策荒唐愚蠢,连英特尔这种占据着电脑处理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苹果这样有独立产业生态和巨大口碑影响力的企业,都不敢轻视中国市场。它们想方设法,在美国的制裁禁令之下寻找空隙,增加在中国的投资,维护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戴尔积极搞去中国化,只能说是战略上的短视。希望这个案例,能够成为其他美国公司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