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迎峰度夏是场硬仗。入夏以来,全国多地遭遇持续高温天气,生产生活用电同步攀升。据预测,今年迎峰度夏期间,部分区域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仍然偏紧。做好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工作,要在合理保障支撑性电源和电网建设力度的同时,更大力度挖掘电力需求侧的潜力。
电力是特殊商品,不易储存,做好迎峰度夏工作,核心就是保障电力供需两端实时平衡。煤电时代,面对用电需求波动较好平衡,电力需求大的时候,煤电机组可以调高功率,多烧煤;用电少的时候就调小功率,少烧煤。近年来,随着高比例“靠天吃饭”的新能源接入电网以及尖高峰时段电力需求刚性增长,叠加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等因素,电力供需平衡压力日益增加。
单从今年迎峰度夏形势来看,一些地区电力保供压力并未缓解。电力供应方面,降水、风光资源等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降水持续偏少,导致今年初主要流域水库蓄水不足,水电生产能力持续下降。电力消费方面,宏观经济增长、外贸出口形势以及极端天气等因素增加了电力需求。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计,正常气候条件下,2023年全国最高用电负荷比2022年增加8000万千瓦左右。若出现长时段大范围极端气候,则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可能比2022年增加1亿千瓦左右。南方、华东、华中区域电力供需形势偏紧,存在电力缺口。
对于缺电,有人认为多建些发电厂就可以了。这个观点只说对了一部分,面对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我国确实在加快推进新增电源项目建设和输电网架补强工作,但仅从供给端发力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方面,“双碳”目标下,上马过多火电厂会给将来实现碳中和目标带来更大的减碳包袱。新能源装机虽然增长迅速,但呈现“大装机、小电量”特点,在大规模储能系统完善前,不足以担当保供主力;另一方面,就像不可能按照春运期间人员流动总数来设计铁路运能一样,我们也不能根据短时尖峰期的用电量来建设电源,这样做会产生大量低效投资,推高电力供应成本。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关注一下电力需求端。电力行业有句老话,叫“重发、轻供、不管用”,描述了过去我国对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管理重视程度。在这种路径依赖下,一说起电力保供就是向供给端施压,而电力需求侧潜力一直没能得到有效挖掘。实际上,对电力需求进行有序引导和调节,同样能达到供需平衡的目的,且更加经济和灵活。
用电高峰和低谷的出现,本质上是用电行为高度一致的结果。电力需求侧管理,就是要通过分时电价、尖峰电价等市场化响应方式,合理引导大工业、一般工商业和居民用户的电力消费行为,避免高峰时段扎堆用电,助推电力系统削峰填谷,缓解电力供需缺口,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在优先保障民生用电、重点企业和行业用电的基础上,推广需求侧管理,不仅能缓解时段性电力供需矛盾,还能有效减少装机需求,节约厂网投资,提高设备利用效率。仅2022年,通过辅助服务市场化机制,就挖掘系统调节能力超过9000万千瓦,相当于多建了90个装机规模100万千瓦的火电厂。
未来,应从多方面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随着各地峰谷电价差的拉大,以及放电、容量、投资等补贴政策的出台,新型储能电站将成为需求侧响应的重要依托。虚拟电厂技术可将大量、多元、分散的灵活性电力资源化零为整,通过数字化手段形成一个非实体电厂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共同参与系统调节,也是提升电网系统灵活性的高性价比之选。此外,借助车网互动技术,电动汽车也可以作为一种灵活性用电负荷参与用户侧与电网间的能量双向互动。应通过政策支持和商业模式创新,引导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促进车网双向互动规模化应用。
电力需求侧管理将在保障电网安全有序运行、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大力提升电力负荷弹性,力争到2025年,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负荷的3%至5%。方向已明,有关部门应及时推动相关制度体系完善落地,充分发挥电力需求响应的资源潜力,助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 (作者:王轶辰 来源:经济日报)